光辉历程
1962年8月15日,解放军沈阳军区某部汽车兵雷锋在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殉职,年仅22岁。在因公殉职前,雷锋乐于助人、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事迹已经被沈阳军区《前进报》和辽宁的几家地方报报道,为部队官兵、当地百姓所熟知。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了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全国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每年的3月5日也被定为学雷锋纪念日。58年来,在神州大地,声势浩大、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学雷锋”活动经久不衰、高潮迭起。
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现长沙市望城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7岁时成为孤儿,在穷乡亲的拉扯下,挣扎着活下来。
1949年8月,望城解放,雷锋从此翻了身。他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幸福成长,参加儿童团,进小学读书,并第一批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后来,他到鞍钢当拖拉机手和推土机手。他工作积极,埋头苦干,多次被评为“红旗手”“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出席了鞍山市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60年1月,雷锋应征入伍。同年1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雷锋说:“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他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连队分配他当汽车兵,他努力钻研驾驶技术,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驾驶员。担任班长后,他大胆管理,事事模范带头,带领全班成为部队先进集体。
他热爱集体,关心战友,关心群众,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并身体力行,认真实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用来帮助受灾群众和家庭困难的战友,并常常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到部队驻地附近为群众做好事。他曾担任校外辅导员,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激励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出差时,他一上火车就为旅客端茶送水,打扫卫生。群众称赞道:“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从入伍到殉职,雷锋在部队生活2年8个月,受嘉奖多次,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节约标兵”,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雷锋日记》影响亿万人
《雷锋日记》是雷锋自1957年开始写的日记合集,其中记录了雷锋做的一件件好事。1960年12月1日,《前进报》以《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为题,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间的15篇日记,并加了热情洋溢的编者按。这是最早见诸报端的雷锋日记,是作为宣传雷锋事迹的重要材料出现的。
雷锋去世后,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编选《雷锋日记》。当月下旬,《前进报》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雷锋日记抄件在上交之后,经总政宣传部审查,共选辑121篇,约4.5万字,于1963年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本日记的出版,满足了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需要,也成为对雷锋的永久纪念。许多英雄模范都是通过学习雷锋成长起来、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的,比如王杰、欧阳海生前就是学雷锋的典范。此后,《雷锋日记》又不断被再版了数十次,甚至“漂洋过海”到了国外。雷锋,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还成为一种象征、一个文化符号而走向世界。
新时代呼唤更多“雷锋”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雷锋和雷锋精神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需要更多的“雷锋”。
2013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2014年3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接见解放军基层代表时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
2018年9月2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抚顺考察时强调,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我们要见贤思齐,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近年来,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批雷锋式的英雄模范人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雷锋精神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晚报角度
《长沙晚报》一直大力宣扬雷锋精神和事迹
带动更多人加入学雷锋队伍
雷锋,一个从长沙走出去的普通战士,写就了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1963年,毛泽东主席发表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上下掀起学习雷锋的热潮,雷锋精神从此生生不息。
特别是在雷锋的家乡长沙,雷锋成为城市的人文名片,更成为市民心中的精神明灯。58年来,《长沙晚报》一直大力宣扬雷锋精神和事迹,保持着对学雷锋活动的高度关注,忠实记录了雷锋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传承。
1963年2月,雷锋牺牲5个多月后,国防部批准授予解放军某部四班“雷锋班”荣誉称号,《长沙晚报》刊发了《伟大的战士——雷锋同志永垂不朽》一文,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