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疾控预防控制中心网 更新时间:2024-12-03 16:16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赵磊明
流行性出血热
是经老鼠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老鼠等宿主动物的分布及带毒情况决定了疾病的分布范围。出血热在我国呈全国性分布,各省份均曾有病例报告,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山东、河北、江西、湖北、安徽和湖南等省份部分地区发病较高。流行性出血热具有春季(4-6月份)和秋冬季(10月份到下一年1月份)两个发病高峰。由于出血热早期症状和普通感冒较相似,所以不少患者会误以为是普通的感冒,从而延误病情。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和防治流行性出血热?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是鼠类作为传染源,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人类,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患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死亡。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及时治疗,可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即使治愈也需严格休息至少1-3个月。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
潜伏期一般4-45天,多为7-14天。典型病例病程分为5期,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病情重者前3期可重叠,轻型病例可缺少低血压休克期或少尿期。
发热
病人可高烧至40℃,持续3-7天。
胃肠中毒症状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三红
颜面、颈部、上胸部弥漫性充血潮红(酒醉貌)。
三痛
头痛、眼眶痛、腰痛。
出血
球结膜充血、出血、结膜水肿(重症者似金鱼眼)。2-3日腋下、上胸部、肩、背部出现出血点,典型者呈搔抓状或条索状。
肾损伤
早期迅速出血、大量蛋白尿、管形尿和血尿,肾功能下降。
三.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
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染给人
1.由带病毒的老鼠传染给人
接触传播:老鼠咬伤人皮肤或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了人破损的皮肤粘膜。
消化道传播: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食物。
呼吸道传播: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尘土扬起时,吸入呼吸道。
2.螨媒传播
寄生在老鼠身上或洞中的螨虫叮咬人。
3.母婴垂直传播
动物和人均可通过胎盘传播。
四.什么样的人容易得流行性出血热?
人群对流行性出血热普遍易感,发病年龄以10-60岁居多,性别以男性居多,但发病主要取决于人的生活工作习惯和动物的生活习性。
人感染主要与农业劳动、室内环境劳作中接触携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有关。
所以,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针对性地做好个人防护,可显著降低发病率。
五.我们应该怎样防治?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防治的关键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防鼠、灭鼠是主要预防措施。
防鼠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灭鼠是为了消灭传染源。主要是清除鼠尿、粪和鼠窝,清扫闲弃已久的棚子或房屋,清除曾有老鼠孳生的田间杂草杂物,清除工作环境中有鼠类滋生、活动(如粮仓)的地方。
清扫有鼠类尿、粪污染的地方时,要适当防护。
戴橡胶或塑料手套,戴口罩,先用消毒剂喷洒,其中消毒剂可用家用消毒剂或0.05%的含氯消毒剂。不要用掃把或吸尘器清扫啮齿类动物的尿液和粪便,这样容易使病毒颗粒进入空气中,通过呼吸道感染人。
2.最好的预防是主动免疫
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是个人预防最有效的办法。
建议在重点流行区生活工作的16-60岁重点人群要进行接种疫苗,尤其是有病例发生的村、街道等居民。
同时,到流行区进行野外探险、旅游、耕种等活动,或在较长期从事野外、户外工作任务前,可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防止被感染。
3.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是流行性出血热预后好坏的决定性因素。
治疗原则为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治疗措施立足点要放在“早”字上。
患者有突然发热,可伴有畏寒、寒战、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困倦无力,以及恶心、呕吐、腰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面部、颈部和胸部潮红,淤点和结膜充血等症状中之一或多项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体温高热者可采用物理降温,不宜采用酒精擦浴,以免加重毛细血管损伤。忌自行用发汗退热药以免加重病情。
来源:中国疾控预防控制中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