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陕西会馆修缮开放:老会馆焕发文化活力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4-11-02 10:40  作者:任天能 蒋德玉  责任编辑:赵磊明

 历经265年后,位于昭通古城永安街的陕西会馆迎来新生。今年国庆期间,经过修缮后的陕西会馆正式对外开放,这座会馆文化中的瑰宝重现昔日辉煌,一度沦为大杂院的百年会馆,如今成为兼具传统四合院及会馆建筑特色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据史料记载,陕西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建筑面积为697.01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1526.32平方米。为当时陕西在昭商人捐资共建的会馆,是陕西商人聚会、议事、听乡音、解乡愁的场所。其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戏楼、前殿、中殿、后殿,组成三进院,天井用青石板铺成,总体建筑以中轴线相对称。整个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木雕石刻形象逼真、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陕西会馆于2013年7月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从开放以来,来陕西会馆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游客范培惠是昭阳本地人,在北正街开有店铺。知道陕西会馆开放后,就过来一睹芳容。她说,同为经商,专门过来就想了解当时会馆的精髓。 范培惠说:“今天我们也是特意来做生意,过来看一下。觉得很传统很古老,就是与在电视里面看过的一样。政府重新来恢复以前的传统文化,真的是很好。”

 据《昭通旧志汇编》记载,清乾嘉时期昭通会馆云集,三楚会馆、两粤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贵州会馆、四川会馆、陕西会馆组成了昭通古城独有的会馆文化,其中陕西会馆因其恢宏的规模、独特的建筑以及精美的艺术风格成为昭通会馆中的翘楚。


 昭通古城公司运营人员冷思易说:“经过我们昭通古城指挥部的修复,在国庆的时候就已经开放了。整体建筑是非常传统的中国古院落式建筑。它是坐北朝南,由戏台、前堂、中殿和后殿几个部分组成。里面有非常多的古迹、一些石碑。非常出名的就在我们月台正中间的四好碑,还有关于中国文化,包括儒、释、道三教的石碑,在上面非常清晰地记载了当时在清朝时期昭通本地的商贾文化非常盛行的现象。在月台上面我们还可以看到有雕刻石碑,上面记录了当时在清朝乾隆初年的时候,陕西会馆的修建及其后修缮的一些商号以及本地的一些人修缮的捐款记录。”

石雕石刻是陕西会馆的一大特色,至今会馆内还有保存完好的石狮、石象和“八仙过海”“菩提达摩东渡”和《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碑》等精美的石雕石刻。


 2023年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昭通古城修复计划,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并于同年9月启动了陕西会馆修缮工作。

据介绍,陕西会馆修缮工作严格遵循文物修缮“三原”原则,修缮完成后文旅部门将为其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着力把陕西会馆打造成为昭通历史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修缮过程中,主要是采取原材料、原工艺以及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进行修缮,专门邀请了省文物专家到实地进行勘验。专家告诉记者,陕西会馆在昭通会馆文物里面是规模最大的,而且具有北方的建筑风格,具备了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

 昭阳区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黄智说:“陕西会馆建成以后,我个人有一种思考,把它建成一个非遗的文化主题,比如说戏台我们就以非遗为主题进行演出,前殿既是观戏台也是一个品茗的地点,中殿我们可以给它布置成一个非遗的文化展陈、培训、体验,后殿我们还有一个神龛,那个神龛上可以雕塑一尊关公像,因为关公在中国文化中他就是‘义’的象征,在道家文化中他还是一个财神爷,在佛家文化中他还是一个佛,我们陕西会馆是商人经商的地方,商人他首先要追求财。”




 陕西会馆修缮后,文旅产业融合打造,在里面可以体验非遗文化。走进“昭通马甲”非遗文化展室,里面非遗作品琳琅满目。非遗剪纸、插花、甲马、昭通特色小吃等内容多样的文旅盛宴,让每一位来昭通古城游玩的朋友感受昭通历史文化旅游名片的魅力。

 陕西会馆工作人员汪颃说:“自陕西会馆开馆以来,游客也是非常多。目前我们这里开展了很多的非遗体验,比如说昭通甲马和昭通地域特色的版画,我们还开发了比如冰箱贴、小摆件、还有甲马的版画体验,可以亲手去印刷这样一张图案,或者自己去雕刻,自己去画。做累了可以到旁边的咖啡馆去品茗,喝一杯咖啡,聊聊天,欣赏一下这边的美景。”

 来陕西会馆体验文旅盛宴,既是对历史的追溯,也是对文化的深入探索。如果你想要收获独特的历史文化旅行体验,来陕西会馆无疑是最佳选择。

 (昭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任天能 蒋德玉)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