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4-11-01 11:10 作者: 姚燕新 责任编辑:赵磊明
“吹完这一场,我还是要出去打工,毕竟打工挣得多一点。吹了那么多年,就算没人请,空闲时还是会拿出来吹奏一下,唢呐也给我带来了欢乐。”赵八斤一边用布仔细擦拭着他的唢呐一边说道。
赵八斤春节回家休假,正赶上村里有人结婚,邀请他去吹唢呐,他愉快地答应了。当悠扬、高亢的唢呐声响起,观众们连连叫好,喝彩声、掌声不断。他用一只小小的唢呐,为乡亲们送去了无尽的快乐和美的享受。在座的老人家浑浊的眼里泛着泪光,倾听着唢呐声。年轻人纷纷举起手机拍摄着,用网络把唢呐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孩童们在欢快的唢呐声里追逐嬉戏,场面好不热闹。
唢呐,这一极具个性的乐器,以它那独特的魅力与韵味,在岁月的长河中曾熠熠生辉。在过去,唢呐作为举办婚丧嫁娶、乔迁、祝寿、节日庆典等仪式的代表性乐器,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中不失柔情,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唢呐声声伴随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用独特的旋律,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传递着一份份真挚的情感。由于唢呐演奏在这些仪式和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有人用“唢呐一响 黄金万两”来形容唢呐演奏的价值和影响力,意味着只要有唢呐响起,就能带来财富和好运。
赵八斤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民间唢呐艺人,用一支唢呐见证了50载春秋。他的唢呐声,是乡村的记忆,是岁月的回响。
赵八斤的祖上就是唢呐匠,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以吹唢呐为生。到了他这一辈,父亲更是倾其所学把唢呐吹奏技艺传授给赵八斤。他从小跟着父辈们耳濡目染,再加上成年累月的磨炼,在十多岁时就掌握了精湛的唢呐演奏技巧,能吹奏出许多深受听众喜爱的曲目。他的唢呐吹得发音洪亮、粗犷奔放、刚劲有力,他还可以一边吹唢呐一边跟着节奏跳舞,演奏风格独特而富有感染力,可以根据场景不时地变换曲目,及时跟观众互动,还能即兴吹奏唢呐,带动起热闹的气氛。他能唱能跳,活力十足,在十里八乡都很出名,当地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小伙计”。尽管那时候有很多唢呐匠,每当有重大仪式时人们还是会优先选择邀请“小伙计”去演奏。
“那时候成天都很忙,赶完一场又接着下一场,特别是冬天,结婚的人多,日程都排得很满。那些年养家糊口都凭这个唢呐挣钱,挣的钱比别人多,活也没有那么累,很受大家欢迎,受大家尊重,像迎亲、送喜神那些仪式我都是走在队伍最前面的。”赵八斤说起过去的事,还是无比地激动和感慨。
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唢呐演奏的生存空间被舞蹈、戏剧、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蚕食”,舞狮、吹唢呐等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也逐渐式微。唢呐演奏的场合越来越少,会吹唢呐的人也越来越少。表演者的“出走”和听众的“流失”,让曾经红极一时的唢呐民间艺人,如今面临着生活的困境。
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改行外出打工,赵八斤也是。他说早在2016年,接到的演出就越来越少,为了养家活口,他已外出打工多年,在工厂里上班。只有在节假日回家时,人家邀请他去吹唢呐,他只要有空还是会欣然前往。抑或在某个有夕阳的傍晚,“小伙计”会在村头就着兴致来给乡里乡亲吹上一段亲切的唢呐,那一刻,唢呐声不仅仅是音乐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昭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