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说昭通故事 解昭通印象 | 昭通古城:大局街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4-10-30 09:33  作者:张燕 刘跃武  责任编辑:赵磊明

 大局街作为昭通又一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当中的的重要街道,它的重量显而易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昭通古城的大局街。

 从辕门口钟鼓楼穿过,途经建国街,到建国街105号萧瑞麟先生教授学生识文断字的书院“榴花馆”旧址往前,朝右边的巷子就是大局街了。

大局街的街面并不宽敞,与现如今修建的六车道、八车道相比,它更像是一个巷子。转进大局街,修复一新的李氏支祠赫然眼前。一群女士在李氏支祠门前摆着各种造型,相互拍照,据了解,她们是一群徒步好友,相约来古城了解昭通的历史和文化来了。从自来水公司退休后,宋萍也成为了徒步群的一员,她一边指导姐妹们站队、拍照,一边告诉记者:“作为昭通人我们也想了解一下昭通的历史文化,所以今天姐妹们就约着一起来昭通古城这边,来李氏支祠了解一下,走一走看一看。”

李氏支祠是昭通著名商人李耀庭的家祠,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李氏支祠的建筑整体坐北朝南,分为主院和东、西跨院,以主院为中轴线对称布局,是典型的清末民初建筑风格。建筑整体布局巧妙,规模宏大,建造工艺技术精湛,梁、枋、门窗等均刻有寓意吉祥的文字与图案、符号,生动传神。灰塑的屋脊在房屋修建当年实属罕见,并装饰有精美图案、柱础等石雕,美轮美奂。

 李氏支祠的建筑融合了传统官式及湖广建筑风格,是清末民俗建筑的代表,对于研究晚清建筑艺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013年,李氏支祠被列为昭通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朝东边走就尽是些普通民居了,墙体刷成了统一的白色,一些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在阳光下晒着年代感,就连门口的猫也对我们这些陌生人熟视无睹,面对摄像机的镜头爱答不理。

 与李氏支祠相距不远的大局街75号是昭通又一个名人——彭勤的故居。普通的院落历经丰年,陈旧的石阶、小道旁的野草,诉说着一代武人的光辉。

彭勤,原名容光,字耐夫,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生于今昭阳区的青岗岭。据《昭通人物志》记载,民国21至26年,彭勤在昭通城三官庙组建了国术馆,招收男女学生80余人,教授武术、文化和书法。民国二十七年,彭勤调任国民革命军(滇军)第60军第1080团营长,随部队开赴抗日前线,并在同年4月的台儿庄战役中腿部负伤,后回到家乡休养。在家养病期间,他发起修建的靖安大桥,至今仍在使用。

 彭勤的一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扶贫济困,从军、从教,还因为生计卖过豆腐……

1953年,彭勤任巧家县土改工作队队员,后进入昭通县政协工作,之后到县文化馆工作,被选为昭通县第三届人民代表、政协委员。1979年,彭勤回到了青岗岭,离开了大局街。

 光阴荏苒,岁月依旧。大局街上的老年活动室传来阵阵麻将声,居民们的小日子悠然自得。石阶上,坚毅的小草穿出石缝,迎着秋日的微风,朝着太阳的方向,生长。

(昭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燕  刘跃武)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