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4-09-27 16:27 作者:刘琪 严格 责任编辑:虎伶俐
唐顺全是大寨子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一名教师。从教29年来,他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始终坚守在山区教育一线默默耕耘、忘我工作。多年来,他用知识和关爱浇灌了一批又一批大山里的孩子成长成才,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大寨子乡地处昭阳区西凉山片区,作为土生土长的大寨子人,唐顺全对家乡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1995年,师范毕业的唐顺全毅然选择了回到家乡教书育人,大寨乡车德小学就是他工作的第一站。当时的车德小学是一个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不通水电且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村级完小,唐顺全不仅承担了语文、数学等多个学科的教学任务,还担任了班主任。由于学校没有宿舍,多年来,唐顺全每天上完课后,必须跋涉两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风雨无阻地往返于学校与住处之间,而与他作伴的,就是身上背着的几十份学生作业本。“那时候都是山间小路,爬坡上坎多,距离镇上有10多公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已是常态了。我每天往返路程有30多公里,走到半山坡常常是汗流浃背、又累又饿,但一想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又有了动力。”说起当时的场景,唐顺全记忆犹新。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转变山区学生家长落后的思想观念,唐顺全还利用晚上的时间深入学生家中开展家访工作。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一盏煤油灯,走进了茅坡、支奚等偏远村寨,了解在校学生的家庭情况,并积极动员适龄孩子入学。每当遇到不愿让孩子上学的家长,他不厌其烦、反复上门动员,耐心地向家长解释教育的重要性,讲述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在班级上,他细心地关爱着每一个孩子,熟悉掌握他们的情况。得知家庭有困难的孩子,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交学费、买鞋子、购书籍……每个月,唐顺全都会用他微薄的工资给家庭困难的孩子们买来必需的生活和学习用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他的点滴爱心汇聚成了温暖的泉水,滋润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教育,是灵魂的触动,是希望的耕耘,是师者的坚守。1997年,唐顺全因教育教学成绩突出,被调整到大寨子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任教,担任了语文和体育两个科目的教学任务。在这里,唐顺全依然坚守教书育人初心,兢兢业业耕耘,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他精心备课,认真讲好每一堂课。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中考成绩,唐顺全还针对初三学生制定了一整套体育成绩提升计划。在抓好早操、课间操的同时,他还在课余时间义务带领初三学生开展体育专项训练,不论是短跑、跳远、铅球还是3公里体能训练,每天都能看到他认真指导学生运动的身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唐顺全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指导带领年轻教师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认真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推动教师队伍更好成长,鼓励同事们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共同提升教学质量。多年来,唐顺全获得了无数荣誉,他爱校如家、默默奉献的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教师杨志斌说:“我是唐顺全老师的学生,我2003年考入了昭通地区师范学校,毕业以后受到唐顺全老师的影响,我又回到了家乡大寨子乡示范小学任教。现在我和唐顺全老师教同一个班级,在同一个办公室上班。我希望我们农村的孩子都能在老师和我的带动下,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
“唐顺全老师在山区从教了近30年,他扎根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点亮了乡村孩子们的希望之灯,是我们乡村教育的脊梁,是孩子们心中的引路人。”大寨子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王林进说。
时光洗礼,步伐铿锵。从青春葱茏的岁月走上三尺讲台,29年的时光里,唐顺全用真心真情践行教育教学理念,用实际行动书写润物育人的神圣职责。他带出的一批批学生走向了教育、医疗、行政等不同行业和部门,为社会贡献着力量。而从大山走出,又回到家乡扎根教育的唐顺全,始终选择了坚守。面对成就和荣誉,唐顺全感慨地说:“我从事教育工作29年,感受最深的就是,教育就像种庄稼一样,只有精心呵护、用心栽培,孩子们才能茁壮成长。我所教的孩子很多都走出了大山,改变了命运,让我感到非常欣慰。我会继续坚守在三尺讲台上,继续为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发光发热。”
(昭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琪 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