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云新发布丨云南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取得哪些成效?这场发布会带你了解→

来源:云南发布  更新时间:2024-07-07 09:59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赵磊明


7月5日下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云南海埂会堂举行云南省全面深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介绍各项工作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赵嘉 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云南坚决贯彻落实
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和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
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把稳方向、精准施策
突出实效、全力攻坚


省级层面共推出贯彻落实

中央改革方案的实施方案、配套方案

以及自主创新改革方案3000多个

党中央提出的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

取得决定性成果目标在云南顺利实现

为推进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制度保障



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改革蹄疾步稳、落地落实


省委深改委对标对表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要求,研究谋划和统筹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实。编制7年(2014-2020 年)和5年(2018-2022年)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台账任务,分领域细化明确各年度改革任务和责任主体。共召开省委深改委会议61次,审议重要改革方案、文件和报告446个,听取有关方面主要负责同志抓改革落实专题汇报101次。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督三察”要求,部署对300余个改革方案推进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察,对10余个重大改革事项开展第三方评估,以点促面推动改革落实。建立省委深改委会议决定重要事项分办落实机制,对40余个会议重点强调事项进行跟进督办落实。鼓励部门和基层坚持现实需要试点探索,形成30余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面上复制推广。发挥改革考评指挥棒作用,形成改革责任落实倒逼机制。


昆明城区 陈飞 摄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全省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健全发展壮大“三大经济”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能。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完善电价市场化形成机制,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全省市场化放开程度和清洁能源占比均处于全国前列,昆明电力交易中心入选国家“区块链+能源”特色领域试点。实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举措,建成全国首家省级建设、全省统一应用的区块链物电同源电子印章平台。


深化要素市场化资源配置改革,推动土地二级市场建设,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获国家发展改革委肯定。深化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改革,由政府统一开展地灾、环评等区域评估工作,由“企业付费评”改为“政府买单评”,降低了企业用地成本。创新建设融信服平台,将39家省级部门和单位的4322项数据整合到平台,目前已授信1754.88亿元,惠及9.44万户(次)中小微企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智汇云南”计划,开展“科技入滇”常态化机制试点,组建6个云南实验室,成功举办两届“腾冲科学家论坛”,推动科技成果在云南转化运用。


2023腾冲科学家论坛开幕现场。周灿 陈飞 黄兴能 摄

坚持和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抓实人大对政府债务的监督审查,开展国有资产和旅游业发展情况的专题询问。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持续打造“协商在基层”云南政协特色品牌,启动“开展院坝协商·建设文明村寨”行动,累计开展“院坝协商”1184场次,助推解决具体问题3365个。


巩固发展壮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创新实施“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石榴红”等工程,深入推进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试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社区创建。持续推动中央宗教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不断加强。


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推进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健全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体制机制,加快修订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条例,推行河(湖)长制,完成九湖“两线”划定,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取得决定性成效。健全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机制,推动建立全国首个多省(云南、贵州、四川)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推动全国首个地方流域三省共同立法。


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亚洲象、哀牢山、香格里拉、高黎贡山纳入国家公园创建布局。出台“双碳”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低碳(零碳)园区建设,构建城乡绿化美化“1+3+7+X”政策体系,有序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曲靖经开区南海子工业园区。李天成 摄


加快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机制,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意见》,细化制定具体措施,加力推进落实。完善沿边产业园区体制机制,构建“2+3+N”的沿边产业园区发展格局,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完善中老铁路沿线开发机制,创新实施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磨憨镇,昆明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


深化云南自贸试验区改革,159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实施率为100%,共形成393项制度创新成果,80项属全国首创。推动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落地,不断从省会推广至各州、市。优化边民互市监管流程,推动“互联网+边民互市”模式在中老、中越、中缅重点口岸全覆盖,助力边民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


孟定清水河口岸。临沧市委宣传部 供图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持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


建立健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机制,在全国率先完善五级边防委及其办公室组织架构。扎实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着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云南实践样板,大批矛盾在基层得到化解。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圆满完成,走在全国前列。


完善平安云南建设机制,深化公安“情报、指挥、行动”一体化实战化、云南公安智慧法治等平台的建设运用。在全国率先实施知识产权跨行政区划“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扎实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放开全省城镇地区户口迁移政策,城镇落户基本实现“零门槛”,建立防汛“1262”预警与叫应机制。


坚持人民至上改革航标,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完善联农带农常态长效机制,推进“利益联结10种模式”转化运用;推进用水权改革,构建水权交易平台,开展首单水权交易;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西南地区首个市场化规范化数字化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在峨山挂牌;创新乡村振兴治理方式,牟定县牌坊村创新“五个三”污水治理经验、实现农村污水100%收集处理,沾益区创新“332”模式(画好三张规划图、创新三种用地模式、建立两项长效管理制度)引导农民依规有序建房;推广永仁县“幸福里”就业平台经验,打造企业招工与群众就业的“直通车”。


推进“文化润滇”行动,探索打造阅读场景、文化艺术、景区体验、文化消费和乡村文化生活等5种文化新空间400余个。全面推行“1+3+N+1”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模式,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具体。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义务教育“双减”“双升”改革落地见效,采取“省管校用”等创新机制探索破解“县中困境”,实现县中托管帮扶全覆盖;深化拓展“组团式”帮扶,推行“编外校长”“编外院长”。


不断完善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打造“家门口的医保服务圈”,全省4562万参保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标准规范、方便快捷的医保服务;探索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改善患者感受提升就医体验。


深化党的建设和纪律检查改革,推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建立健全用人导向、考核评价机制,开展干部担当作为“激励行动”。实施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双提升”行动计划项目,推动人才服务云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产业强省建设。


深化推进“清廉云南”建设行动,深化检举举报平台建设,检举控告和问题线索全部“上线”,做到可追溯、可查询、可分析。推广使用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实现村务公开线上可查询,群众反映问题处理过程和结果可追踪,推进数字技术与纪检监察工作深度融合。


昆明市严家地社区廉洁文化宣讲。胡妤雅 摄


发布会上还有这些亮点问答

一起来看


公安机关在开展公安窗口单位和公安政务服务“一窗通办”改革方面做了哪些工作、采取了哪些措施、为群众提供了哪些服务?

2023年以来,省公安厅在昆明、楚雄、临沧等地开展公安政务服务“一窗通办”改革试点,推进户政、治安、交管、出入境审批管理事项“一窗受理、综合服务”,努力实现群众一个窗口办成公安所有事的目标。试点以来,办事效率明显加快,窗口服务质量有效提升,昆明市单件业务办理时长从19.2分钟降至6.4分钟,临沧市窗口服务满意率从90%提升至98%,受到企业群众好评。主要做法是: 


打造集成高效的“通办窗”,实现跨警种业务一站式办理。依托政务服务大厅、公安政务服务中心和派出所综合服务窗口,建设公安综合窗口,实现一窗受理、综合办理公安高频审批管理事项。群众只进一扇门,到一个窗口,交一套材料,一次性就可以办理多个事项。目前,昆明市设置了235个“一窗通办”窗口,可以办理102项公安业务,临沧市设置了112个窗口,可以办理133项业务。各地通办窗口和业务范围还在持续增加和不断扩大。


设置解决疑难的“兜底窗”,实现办不成事项一对一解答。试点单位在政务服务大厅、公安政务服务中心,以及出入境、车管所办证大厅等,单独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门受理企业、群众线上线下提交申请后未成功受理和审批的事项,面对面沟通解决疑难复杂问题,提供政策咨询、加强兜底服务,努力让企业群众不白跑、不扑空、不浪费。


布建就近合理的“办事圈”,实现便利化服务一刻钟畅享。全省公安机关积极构建“网络办+自助办+窗口办”的公安服务圈,一方面,加快“一网通办”建设,提升网办质量;另一方面,结合实际配置自助办理设备,有效分流办理事项。以“一窗通办”综合窗口为中心,布建公安政务服务站点,打造15分钟办事圈。当前,除涉密事项外,全省99.43%的公安事项实现网上可办。昆明市建成公安政务服务办理站点462个,布设“e办通”、自助办理机、签注机、体检机455台,群众在家或就近即可办理公安业务。


目前,云南正在全省推进“一窗通办”改革,增加窗口数量,扩大服务范围,进一步深化公安网络办、自助办、跨区办、集成办等措施,努力健全服务体系,营造更优环境,提供更多便利。




云南省公安机关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有哪些具体举措?为老百姓提供了哪些便利?

近年来,省公安厅坚持把便民利民、服务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创新,实施灵活的落户政策,助推人才和劳动力资源有序流动,努力提供更优质、更高效、更便捷服务。主要有三个方面做法:


全面放开城镇户口迁移政策。老百姓可以通过三条渠道落户城镇。第一是购房落户。在城镇买房并实际居住的居民,本人和家庭成员可以将户口迁至房屋所在地。第二是租房落户。在城镇租房居住、借亲友房屋居住的,可将本人和家庭成员户口迁至房屋所在地或社区集体户。第三是就业落户。在城镇拥有合法稳定工作的居民可以在单位和社区集体户落户。


助力人才政策在公安系统更优落实。积极落细落实省委人才政策,对持有“兴滇惠才卡”的人才及其配偶、子女,开通户籍业务办理绿色通道服务,提供户口、身份证等七项户籍业务办理便利。具备初级以上技工技师资格、中专以上学历人员、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获得功勋和荣誉表彰人员,本人和家庭成员可在单位或社区集体户落户。今年以来,全省已有280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11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和1000余名等级技能人员在城镇落户。


提供简洁便利的跨区域户籍办理。开通户口迁移、新生儿落户和开具户籍类证明等户籍业务的省内和跨省通办。外地人员在办理新生儿落户、户口迁移和开具户籍类证明时,可就近在实际工作地、居住地公安机关申报,不需再返回户籍地办理,极大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目前,已办理户籍业务“跨省通办”16.6万笔、“省内通办”1.8万笔。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方面开展了哪些有益的工作?

省市场监管局始终围绕“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标准化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标准体系。深入落实《云南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稳步推进“云南省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建设和应用,发布实施《能源资源计量数据采集与监测指南》《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数据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等21项地方标准,建立健全符合云南特色的能源计量溯源体系、能源计量标准体系和“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发布实施《高原湖泊流域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电力交易用户绿色用电溯源方法》等一批有关资源循环利用、节能降碳地方标准,助力云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积极推动循环经济试点建设。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支持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申报洱海流域畜禽粪污资源化循环利用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试点建设以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通过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实施,实现洱海流域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餐厨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河湖底泥等各类有机废弃物的全收集、全处理,全面推动各类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试点建设始终坚持以“环境治理、保护洱海”为己任,针对洱海流域有机废弃物资源情况,科学创新收集体系、清运体系、处理体系、资源化利用体系、产品推广体系、研发创新体系、十全管理体系和政府给予的政策保障“八大”体系内容,形成“一个平台,一支队伍,一家企业,全过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一管到底”的洱海保护新模式。运用标准化手段形成的“顺丰洱海”模式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五大”典型模式、被生态环境部作为全国的“九大”创新典型模式、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创新典型模式在全国推广。


下一步,省市场监管局将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结合洱海流域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成功案例,配合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制定更多与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相关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相关产业标准体系,在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更多领域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示范项目,推动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绿色循环产业发展模式,为绿色发展贡献云南智慧和云南方案。




“十四五”以来,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云南省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十四五”以来,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云南医改工作以“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为引领,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推进健康云南建设,聚焦推动解决基层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化医改取得显著成效,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方面,努力做到“省优县强、基层稳定”。聚焦云南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短板,制定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3年行动计划,争取国家出台支持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卫生健康辐射中心意见,用好存量、做优增量,培优建强各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心血管病、呼吸、肿瘤3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效初步显现,依托医院相关业务指标增长达10%以上。建设40个国家级、23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5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120个州(市)分中心。全省125家县医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其中76家达到推荐标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基本标准比例提升到90.6%。在全国率先创新建成乡镇卫生院慢病管理中心1483个、心脑血管救治站708个。应该说,到现在云南省市县乡村5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都有了历史性的提升,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方面,努力做到“利民惠民、群众有感”。立足群众视角,针对看病就医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深入开展了“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专项行动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梳理医疗服务流程,开展门诊“一站式”服务,完善预约诊疗,破解14天住院天数限制,建立健全预住院管理、肿瘤基因检测管理、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申诉、质疑处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让患者少折腾、少跑腿、少烦心。同时,加快信息化建设,全省120家三级医院、128个县域医共体、5个城市医疗集团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343家医院建立预约诊疗制度,322家医院开展门诊一站式服务,一大批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在推进医改各项措施落实方面,努力做到“三医联动、协同发展”。不断强化“三医”联动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推动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发挥医改整体效能。一方面,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全省基本医保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另一方面,大力减少药品耗材支出,集中带量采购药品价格平均降幅50%以上,医用耗材平均降幅60%以上。同时,有序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率先在全国启动跨省异地就医互联网点对点结算,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与本地住院费用“同病同价”。通过这3个方面的组合拳,群众就医负担不断减轻,全省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至26.94%,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在推进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努力做到“人才兴医、人才强卫”。人才是推进事业改革发展的核心,特别是对于云南的欠发达现状来说,培养引进更多的“好医生”是工作使命。“十四五”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大力实施“人才兴医”系列工程,高层次人才方面,累计培养了“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医疗卫生人才专项526人,遴选医学高层次人才507人,培养引进博士1370人。基层人才方面,实施学历提升工程,全省94.6%的村卫生室人员学历达中专及以上水平,84.2%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学历达大专及以上水平。同时,创新建立“省管县用”对口帮扶机制,利用沪滇合作帮扶等措施,实现了一大批专家人才下沉基层,有力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近年来,云南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卫生健康事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防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有力保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民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健康。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有力保障,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群众“家门口”的好医院越来越多。近年来,云南省着力提升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聚焦提高临床诊疗能力,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聚焦补齐短板,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群众所盼的大病不出省、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得以实现。国家心血管病、呼吸、肿瘤区域医疗中心相继落户云南,累计开展新技术176项。持续推进县级医院提质达标,全面实施“百县工程”,推进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建设,300个县医院薄弱专科通过验收。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云南省西医、中医类考核分别排名全国第16名、第6名,比上一年度进步了2名和6名。


基层群众看病就医越来越方便。云南省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等达标,全省1510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有1368家服务能力达到国家基本标准,达标率90.6%,超过全国70%的水平。在全国率先创新建成乡镇卫生院慢病管理中心1483个,推进基层高血压单病种医防融合管理机制创新,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提升至85.04%、82.46%,惠及“两病”患者896.76万人次,减轻负担4.85亿元。全省共建成心脑血管救治站708个,累计救治患者9.3万人次,就地开展溶栓治疗1400余例,尽最大努力挽救了患者生命,有力落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民生保障责任。


对群众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越来越有力。先是控疾病,近年来,不断加强疾病防控工作,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2021年历史性消除了疟疾、2023年历史性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全省艾滋病“三个90%”和母婴传播阻断成效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其次是保障好重点人群,抓好老年人群的健康服务,全省现有医养结合机构172家、床位4.4万余张、从业人员1.6万余名、医养签约对数1074对,有超过250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纳入了健康管理。健全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全省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这3个指标逐年下降,去年孕产妇死亡率历史性的首次下降到十万分之十以内。最后是健康环境,“十四五”以来,云南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爱国卫生的要求,先后开展了两轮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云岭大地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群众自觉的追求。今年4月,国家爱卫办专门到云南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全国推介云南爱国卫生的经验。




省市场监管局为助力经营主体纾困解难,出台了《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推行包容审慎信用监管的意见》,制度实施过程中采取哪些创新措施?成效如何?

2023年以来,省市场监管局深入开展信用提升行动,通过信用培育、信用承诺、信用环境塑造、提升诚信意识、强化信用合规建设等措施,推动形成守信重信的良好市场氛围,围绕经营主体在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推行包容审慎信用监管的意见》提出了三个方面10项工作措施。


一是强调教育先行。对有失信风险的经营主体实施“点对点”精准提醒,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前给予经营主体7个工作日的缓冲纠错时间,对未依法年报公示的实施“首违不罚”,以失信惩戒的审慎适用,为守信者提供更宽松的监管环境。二是突出帮扶引导。在作出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失信惩戒决定时,书面提示经营主体及时修复信用,及时帮扶经营主体重塑信用、消除影响。三是聚焦“三减”。通过减少信用修复申请材料、减少审查时间、减少修复环节,形成高效便捷的信用监管服务机制,提升信用修复服务水平。


自去年7月以来,包容审慎信用监管措施在云南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推行。秉持“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原则,向有失信风险的经营主体发送提示提醒信息140余万次,指导796户未在登记住所或经营场所经营的企业、3062户公示信息有轻微错误的企业及时整改,化解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失信风险。实施“两书同达”,向14409户经营主体同步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决定书以及信用修复告知书,制作信用修复指南,发布修复申请材料填写范本,指导帮助经营主体及时申请信用修复。推出申请材料“容缺”受理工作机制,采用“线上+线下”“双轨”办理模式,压缩移出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审查时限至7个工作日,实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云南)和信用中国(云南)协同办理,解决多头修复问题,帮助经营主体修复失信信息20.57万条。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去年12月,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社会信用激励约束”。下一步,省市场监管局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以信用提升为主线、以信息归集公示为基础、以信用约束惩戒为重点、以双随机监管为抓手、以信用风险分类为依托,扎实推进经营主体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云南省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更多详细内容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

看发布会实录



整合自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