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云南网 更新时间:2024-06-20 14:24 作者:杨松 责任编辑:赵磊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创造良好条件。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减负效果直接影响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地落实。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基层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深挖病灶、把脉问诊、精准施治,真正把减负做到基层心坎上。
基层减负对象在基层、目标是减负,工作做得好不好,是不是“货真价实”、有没有“缺斤少两”,群众心里有杆秤。党员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尺,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让服务群众和抓落实职责“归位”,把“纸上的政绩”变为群众“脸上的笑容”。坚持基层减负和加强作风建设相结合,推动广大党员包联网格、走访群众,变“坐等上门”为“主动登门”,找到基层痛点难点堵点,提出破解难题的高招妙招实招,推动基层减负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基层减负不能只下达“过河”的任务,还要帮助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让基层干事有“径”更有“劲”。建立健全基层权责清单,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做法,强化部门间协同联动,构建权责清晰、分工合理、运转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变“单打独斗”为“群策群力”。推动基层工作机构整合优化,实现资源、政策、人才、服务下沉一线,让基层有人办事、有资源办事、有能力办事,防止“大抓基层”变成“大压基层”。
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就基层抓基层、靠基层抓基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动,解决老问题时注重防范新问题,解决显性问题时注重排查隐性问题,解决表层问题时注重剖析深层问题,防止边减边增、先减后增、明减暗增。坚持“当下减”和“长久立”相结合,完善考核评价长效机制,科学合理设置指标,经常性开展“回头看”,动真碰硬整治形式主义的“新马甲”“隐身衣”,防止反弹回潮、隐形变异、“按下葫芦浮起瓢”,推动基层减负成效持续巩固。(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