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4-04-10 16:18 作者:马龑 责任编辑:赵磊明
锅厂,乍一看,以为是个制造锅的工厂,非也!
锅厂是昭阳区大寨子乡的一个行政村,八几年以前称为锅厂乡(乡镇称区)。我这个“80后”自打记事起,对锅厂的描述听到最多的词就是“乡上”。像过年这样的闲暇日子,村里人都说“走,去乡上耍”,我们小孩儿就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只为从大人那里“混”到几颗“乡上”供销社卖的水果糖吃。即使农忙季节,只要大人说“快去乡上打点煤油回来”,没有一个小孩儿不乐意效劳的。因为打完煤油,还是可以有几颗糖果的进账。
那时说到“乡上”玩耍,其实到了“乡上”大人们大抵就是围坐在供销社后面的山包上“摆龙门阵”、喝“转转酒”、做针线活、打纸牌,互相盘点今年收了多少洋芋和苞谷,宰没宰过年猪,以及张三李四家讨了个好媳妇。我印象最深的是,蒋大爹说他很羡慕马二哥家新盖的土坯瓦房,可那是马二哥为了给儿子娶媳妇,请了一个社(组)的人帮忙盖的。王二婶盯着侄儿媳妇脚上绣了牡丹花的布鞋,又是看又是摸,夸个不停,那是年前婚嫁时她娘家陪嫁过来的、一针一线手工纳的布鞋。种种数不尽也道不完的趣事,在锅厂还多着呢。那时,像我们这些小孩儿不是在雪地里打雪仗,就是在学校土操场上打“得啰”(方言,意为陀螺,自己用质量好的木头制作),那叫一个欢喜和自得。
“大山包的雁鹅(黑颈鹤)飞四川(若尔盖湿地),龙云、卢汉的老家在炎山,前面就是金阳县,翻过垭口进昭通。”这是以锅厂的地理位置为中心,村民自编的一首顺口溜。锅厂地处高山峡谷间,全村有耕地面积1584亩,以农业种植业为主。距大寨子乡集镇17公里,距昭阳城区100公里。南邻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邻有铅锌矿的四川金阳县,西邻爱国将领龙云、卢汉的故乡炎山。左右两条河流交汇经金阳县流入金沙江。村内还有流传千年的龙洞和溶洞(仙人洞),很多驴友慕名而来。
直到九十年代,锅厂村还没有通公路,条件好点的人家运输已经用上了马匹,条件差点的人家依然要人背。
记得当时读五年级上册,正值隆冬时节,和哥哥姐姐背白菜去乡街子卖。没有打过农药的白菜是秋收后在苞谷地里种出来的,品质很好,就是离乡街子远,运输难。那天周六正值赶集天,凌晨六点起床发现大雪纷飞,地上铺了厚厚一层雪。和哥哥姐姐在脚上绑好防滑的谷草,背上20斤白菜,向着最远的乡镇大山包前进。一路往上爬,脚底是“咕咕”作响的冰雪,头上冒着白气和汗水,大概走了3小时,到集镇上以当时每市斤2角的价格卖完白菜,吃了一碗五角的荞凉粉,高兴地回到家,然后打了一盆温水加一把盐泡泡脚,以缓解脚的疼痛和浑身疲劳。
任何一件事物的出现都有它的两面性。身处大山,当时出行条件不好,但这里的群众,个个体质都很出众。成年人背上百斤重的东西,上坡不费力,下坡可以小跑,一点也不夸张。
锅厂一年四季都很忙碌,村庄也很有生气。春季,大人们上坡种地,学生自己做饭吃了去上学,下午放学后,要么去地里帮忙种地,要么回家煮饭、喂猪。夏季,父母上坡干农活,学生放学后,要么上山打猪草,要么回家干家务。秋季,大人们追着时间收庄稼,学生要么放下书包挖洋芋,要么抱着书包背苞谷。冬季,要么上学,要么帮父母挖地。都在干活,还要写作业吗?当然要写,晚上点着煤油灯写作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时就是这么乐观!当然,最轻松的还是上山放牛羊,你可以观看牛羊打架,也可以吹着山风、唱山歌,无拘无束!
“交通靠走,通讯靠吼。”这是锅厂八九十年代及以前的真实写照。条件落后,这里的人们很想走出去。走出去方有出路,可是如何走出去呢?一是教育,二是修路。
教育是发展一切的基础。不接受教育、不学习文化知识和先进技术,思想就难以改变,就不可能有好的发展和进步。当时,绝大多数家庭是很愿意送子女入学的。我中途差点辍学去了工厂,好在父母坚决反对与武断,自己才走到了今天的工作岗位!在我之前的中专生、大学生、入伍军人和厨师,他们对后面的学生也起到了鼓舞的作用。“昭通厨师在大寨,大寨厨师在锅厂”。这是坊间流传的一句话,虽然夸张了些,但足以说明锅厂村在外从事餐饮的厨师确实多,而且名声不小。如今,从锅厂走出了更多的人才,他们都在不同行业发挥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报效着祖国和社会。
要致富,先修路。在党的领导下,锅厂人民一直向着美好生活的愿景积极、努力奋斗。2000年前后,乡村两级组织群众人工挖凿,修通了锅厂村第一条通村公路(土路)。后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不断发展和提升,昭阳区委、区政府逐步推进“村村通油路”和“通社(组)公路”政策的实施。2013年左右,大寨子乡大力推进辖区道路建设,乡级筹措资金,村级组织劳动力,乡贤能人主动为家乡建设找项目、筹资金,于2015年前后,锅厂一举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水泥路)以及村组通水泥路,解决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现在,穿村而过的G356线正在建设中,一头连接昭阳城区,一头连接四川金阳县。锅厂四通八达的公路交织穿梭,内连村寨、外连省,瓜果蔬菜、农用物资、家电等也都坐上汽车,在乡村和省际之间往来。
出入方便了,居住也舒适了。近年来,随着“脱贫”政策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推进与实施,如今走进锅厂村,依山而建的,大多是水泥平房。村民外出务工,挣到了钱,回村修建房屋,买水泥钢筋也能拉进村组。年纪大点的村民感叹“做梦也没想到会有今天这么好的条件”,年轻人却感慨“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非常方便。”4G网络让村民刷着抖音、快手,就能了解国内外的新鲜事。
条件好了,乡愁更浓了。我不常回老家,但老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再熟悉不过了。曾经的小伙伴,如今有的抱上了孙子,有的在外当老板做起了生意。曾经窜过的门,有的依然保留着旧貌,有的变成了二至三层白色砖混平房。曾经的中年人,现在已是村口的守望者与此同时,随着年轻人陆续外出、土地退耕还林,满山苍翠葱郁,生态越来越好。可是,村庄原有的忙碌和热闹、炊烟袅袅的气息似乎又淡了一些;原来书声琅琅的村完小,现在只留下崭新的教学楼和宽敞的操场,在绿水青山间守候着那些挥之不去的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说,城镇建设要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想,乡村的振兴何不是如此呢?锅厂,需要新质生产力,需要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更需要一个融入现代发展的新质村庄。
(昭阳区融媒体中心 马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