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更新时间:2024-02-13 12:33 作者:翟翔 刘恩黎 童芳 责任编辑:虎伶俐
来源:2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翟翔 刘恩黎 童芳
春节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牵动着许多中国人心中无比温馨的记忆。在北方,芹菜馅饺子寓意“勤奋上进”,而韭菜馅饺子则寓意“长长久久”;在南方,蛋饺和炸成金黄色的油角,外观酷似元宝。饺子,不仅象征和睦团聚,也承载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祈愿。
吃饺子是什么时候成为春节习俗的?中国人吃饺子的历史又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
吃饺子作为春节习俗的起源并不明确,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介绍,饺子在明代宫中被称作“水点心”“扁食”,并有将银钱包入饺子中的习俗,寓意新年的吉祥。
王仁湘介绍,春节吃饺子的风俗到了清代已广为流传。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饺)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关于饺子最早的文献记载之一,来源于南北朝时期文学家颜之推:“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
“根据颜之推的描述,这偃月形的馄饨其实就是饺子,也使得烹饪学界长期认为饺子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王仁湘说。
而考古学界的发现,则将饺子的历史追溯到春秋时期。山东滕州,春秋时期薛国的都城所在地,成了探索饺子起源的重要地点。
山东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副主任王冬梅介绍,1978年,考古学者对薛国故城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发现约2500年前的薛国国君的墓中摆放着28件青铜礼器,里面的牛、羊、猪、鸡、鱼骨骼保存完好。更令人兴奋的是,当一件铜簠被打开时,考古学者看到其中摆放着状似水饺的食物。
“铜簠出土时上下锈蚀在一起,用手铲慢慢撬开后发现,其中排放着黄色的三角形食物,长边大概有5到6厘米,外观酷似水饺,表面覆盖着一层白色粉末,风一吹就消散了。当用竹签轻轻拨动这些食物时,它们碎裂开来,里面有馅状屑物,但已无法辨认是什么馅。”王冬梅说。
山东滕州薛国故城出土的春秋时期饺子。王冬梅供图
“这座墓葬未被盗掘,保存状态完好,出土文物数量丰富。据我所知,目前山东和全国其他地区暂未发现比这些三角形食物更早的饺子遗迹,说明饺子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独特元素,很有可能起源于山东。”曾主持薛国故城考古的领队胡新立告诉记者。
在东汉、三国时期的西南地区,饺子似乎已是餐桌上颇受欢迎的美食。
四川博物院藏有一件重庆忠县涂井崖墓出土的东汉至三国时期的庖厨俑。厨师神态轻松,身前的案板上食材丰富,有鱼、猪、羊等,羊头的旁边是一枚清晰可辨的饺子。
四川博物院藏东汉至三国时期庖厨俑,案板最左侧为饺子。四川博物院供图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左志强说:“在四川、重庆地区,东汉、三国时期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形象生动的庖厨俑,高度在20到50厘米左右,案板上食材丰富,厨师们大多面带微笑,似乎在享受着烹饪过程。”
“这些庖厨俑见证了那一时期人们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客观展示了当时经济社会的文明程度。”重庆市云阳博物馆馆长温小华表示,除了庖厨俑,那一时期出土的文物还包括劳动俑、歌舞俑等,这些人像形象普遍面露喜色,反映了当时川渝地区百姓乐观豁达的精神、丰衣足食的生活状态,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据介绍,仅重庆一地就已发现10余件带有饺子的庖厨俑。
重庆丰都出土的庖厨俑。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因为气候干燥,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曾发掘出不少保存完好的唐代点心面食实物。出土的面食中就有饺子,与现代常见的饺子在大小形状上几乎一模一样。”王仁湘说。
新疆出土的唐代点心及饺子。鲁礼鹏供图
长期从事阿斯塔那晋唐墓地整理工作的新疆考古所研究员鲁礼鹏介绍,目前阿斯塔那墓地已出土20余枚唐代的饺子,一些墓葬被盗扰严重,但从发掘现场看,这些饺子一般盛放在陶、木器中,随葬在墓主头部旁。
谈到饺子于2500年间在中华大地上的流传,王仁湘认为,饺子制作简单,可以根据不同的口味需求搭配馅料。这种便捷性,加上其美味和象征意义,使得它更容易传播、传承。
“从春秋的遗址到现代的餐桌,饺子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寄托与文化认同,也凝聚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胡新立而今已退休,几年前还曾和当年参加发掘的同事故地重游。他说,每当家中飘起饺子的香味时,心中依旧会涌起对1978年那个振奋人心发现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