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日报 更新时间:2023-11-14 09:44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赵磊明
话题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污水为何会直接排入河道?如何促进农民增收?11月2日,昭通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承新率队做客“金色热线”,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解答。
建设加力度 天堑变通途
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昭通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还有怎样的规划?
“过去,昭通群众突出反映出行难,为此,我们横下‘一条心’、立下‘愚公志’、苦干‘大交通’。”杨承新介绍,近年来,昭通市深入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全面打响综合交通建设大会战,跑出了综合交通建设的“加速度”,实现了“天堑变通途”的历史性飞跃,“乌蒙磅礴”不再“山高路远”。
对昭通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杨承新作了进一步介绍,一是高速公路实现从全省“末端”到“前沿”的大跨越,建成了一批高速公路,打通了11条出省大通道。到今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1000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二是农村公路实现从过去的“泥水路”到“水泥路”的大跨越,农村客运实现从“出行难”到“村村通”的转变,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捷。三是高铁实现从“无”到“有”的大跨越,时速250公里的成贵铁路建成通车,昭通初步迈进高铁时代。四是航空实现从“单一航线”到构建起“空中走廊”的大跨越,昭通机场开通了北、上、广、深等12条航线,昭通机场迁建工程正加快推进。五是水富港实现由“小码头”到“枢纽港口”的大跨越,水富港年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3000吨级船舶可直达长三角地区。
“未来的昭通,将构建起立体化、一体化、便捷化的综合交通网络;未来的昭通,将更加昭明通达。”杨承新表示,下一步,昭通市将重点抓好“5个1”工程:一是加快“一条高铁”的建设,确保渝昆高铁2027年全线建成通车,彻底告别中心城市不通高铁的历史。二是加快“一个机场”的建设,力争明年新机场投入运营。三是加快“一条航道”的建设,全速推进境内465公里的金沙江“黄金水道”的建设,打造长江经济带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四是加快“一批高速公路的建设”,到2025年,高速公路通车及在建里程力争达到1600公里。五是加快“一个枢纽”的建设,全面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打造滇川黔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污染有反弹 治理再发力
昭通市昭阳区中心城区范围内主要有利济河、秃尾河两大水系,昭通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就建在秃尾河旁,从这里走过,可以看到大量没有完全处理好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周围散发出刺鼻的味道,污水排出的河段甚至变成了泡沫河。
近年来,昭通市政府对秃尾河进行了大力的整治,从水体治理到河道两岸的景观建设,成效非常明显,过去的“臭水沟”已变成了“清水河”,两岸也建成了景观大道,但污水厂的污水排放行为,这让过去几年的治理蒙上了阴影。
污水为何会直接排入河道?据介绍,昭阳区建有第一、第二两座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合计日处理12万方污水,而昭阳区每天产生的污水量达15.5万方,污水厂只有将负荷不了的污水通过溢流口排入河道。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1月至2023年6月,昭通市第一污水处理厂通过溢流口累计排放污水124.8万方。
秃尾河治理多年,仍然“毛病”不断,这条河的治理任重道远。
“昭通市作为‘全国第一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2018年以来,先后投资21.57亿元,相继完成了5大类26个项目,黑臭水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昭通市住建局副局长铁豪娜坦言,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规模的增加,昭通中心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略显不足,部分生活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导致污水直接溢流秃尾河、龙宫阴河等河段,影响了周边居民日常生产生活。
对此,昭通市委、市政府认真核查黑臭水体污染反弹的原因,围绕问题短板,综合发力打好黑臭水体治理“组合拳”。铁豪娜表示,一是通过新建或扩建污水处理厂,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提高纳污治污水平。目前,昭通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主体已基本完工,将于12月底前正式投运。届时,昭通中心城市污水将实现全面有效处置,生活污水溢流将得到全面消除。二是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切实加强河道长效管护。三是强化控源截污水平,从源头控制污水向城市水体排放,提升城市截污纳污能力,减少污水入河总量。四是系统开展生态修复,有效恢复岸线和水体自然净化功能,强化水体污染治理成效。目前,昭通中心城市结合黑臭水体示范城市整治,基本完成城区三条河滨河绿带建设,并对秃尾河进行了生态补水,切实提高了水体流动性。
帮扶不停步 群众更幸福
今年以来,昭通市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昭通市坚持把脱贫群众增收作为头等大事,全力守底线、稳增收、促振兴。”杨承新表示,一是守牢一条底线。昭通市围绕“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这条底线,做到有监测、有措施、有政策,有效防止特殊困难家庭返贫致贫。二是抓住一个关键。围绕促进脱贫群众增收这个关键,突出“就业”和“产业”两个重点,全力稳增收、保增收。今年前三季度,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人均收入增速达20.36%。在就业方面,昭通立足农村劳动力全省“第一多”的实际,落实有组织、有技能、有品牌、有服务“四有”措施,今年新增省外务工12万人,务工收入占脱贫家庭总收入的78.9%。在产业方面,昭通聚焦打造千亿元高原特色农业,将60%以上的财政衔接资金投入产业,设立1.8亿元的财政贴息资金、0.9亿元的财政奖补资金,建成了一批基地、扶持了一批龙头、补齐了一批链条。现在“昭通苹果”“昭通小肉串”“小小花椒树”已成为“致富大产业”。三是增强一个动力。昭通围绕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实行干部全覆盖结对帮扶低收入群众,帮助理思路、找出路,最大限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今年,全市将全面消除收入8500元以下的脱贫家庭、基本消除1万元以下且有劳动力的脱贫家庭。四是建好一批示范。坚持典型引路、以点示范,在全市率先建成3个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同时,按照“县县有示范”的思路,启动建设43个先导工程和农旅融合示范点,2025年将累计建成100个,示范引领乡村振兴。
近年来,昭通市政府对秃尾河进行了大力的整治,从水体治理到河道两岸的景观建设,成效非常明显,过去的“臭水沟”已变成了“清水河”,两岸也建成了景观大道,但污水厂的污水排放行为,这让过去几年的治理蒙上了阴影。
污水为何会直接排入河道?据介绍,昭阳区建有第一、第二两座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合计日处理12万方污水,而昭阳区每天产生的污水量达15.5万方,污水厂只有将负荷不了的污水通过溢流口排入河道。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1月至2023年6月,昭通市第一污水处理厂通过溢流口累计排放污水124.8万方。
秃尾河治理多年,仍然“毛病”不断,这条河的治理任重道远。
“昭通市作为‘全国第一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2018年以来,先后投资21.57亿元,相继完成了5大类26个项目,黑臭水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昭通市住建局副局长铁豪娜坦言,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规模的增加,昭通中心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略显不足,部分生活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导致污水直接溢流秃尾河、龙宫阴河等河段,影响了周边居民日常生产生活。
对此,昭通市委、市政府认真核查黑臭水体污染反弹的原因,围绕问题短板,综合发力打好黑臭水体治理“组合拳”。铁豪娜表示,一是通过新建或扩建污水处理厂,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提高纳污治污水平。目前,昭通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主体已基本完工,将于12月底前正式投运。届时,昭通中心城市污水将实现全面有效处置,生活污水溢流将得到全面消除。二是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切实加强河道长效管护。三是强化控源截污水平,从源头控制污水向城市水体排放,提升城市截污纳污能力,减少污水入河总量。四是系统开展生态修复,有效恢复岸线和水体自然净化功能,强化水体污染治理成效。目前,昭通中心城市结合黑臭水体示范城市整治,基本完成城区三条河滨河绿带建设,并对秃尾河进行了生态补水,切实提高了水体流动性。
帮扶不停步 群众更幸福
今年以来,昭通市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昭通市坚持把脱贫群众增收作为头等大事,全力守底线、稳增收、促振兴。”杨承新表示,一是守牢一条底线。昭通市围绕“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这条底线,做到有监测、有措施、有政策,有效防止特殊困难家庭返贫致贫。二是抓住一个关键。围绕促进脱贫群众增收这个关键,突出“就业”和“产业”两个重点,全力稳增收、保增收。今年前三季度,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人均收入增速达20.36%。在就业方面,昭通立足农村劳动力全省“第一多”的实际,落实有组织、有技能、有品牌、有服务“四有”措施,今年新增省外务工12万人,务工收入占脱贫家庭总收入的78.9%。在产业方面,昭通聚焦打造千亿元高原特色农业,将60%以上的财政衔接资金投入产业,设立1.8亿元的财政贴息资金、0.9亿元的财政奖补资金,建成了一批基地、扶持了一批龙头、补齐了一批链条。现在“昭通苹果”“昭通小肉串”“小小花椒树”已成为“致富大产业”。三是增强一个动力。昭通围绕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实行干部全覆盖结对帮扶低收入群众,帮助理思路、找出路,最大限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今年,全市将全面消除收入8500元以下的脱贫家庭、基本消除1万元以下且有劳动力的脱贫家庭。四是建好一批示范。坚持典型引路、以点示范,在全市率先建成3个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同时,按照“县县有示范”的思路,启动建设43个先导工程和农旅融合示范点,2025年将累计建成100个,示范引领乡村振兴。
来源:云南日报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版权声明 主办:中共昭阳区委 昭阳区人民政府 承办:昭阳区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主编:时璐 副主编:田芳 严金鑫 虎彦群 执行主编:虎彦群 编辑:赵磊明 虎伶俐
版权所有◎ 昭阳信息网 网站备案:滇ICP备05007274号 技术支持:昭通日报社
投稿邮箱:476557871@qq.com 公安部备案号:530602020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