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昭阳区:“打好五张牌” 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3-10-07 11:28  作者:马敏华 马敏平 马霞  责任编辑:虎伶俐

近年来,昭阳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部署,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市委“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昭阳“五区”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昭阳民族团结进步品牌创建,积极打好“党建引领牌、事务治理牌、产业培育牌、宣传引领牌、互嵌共融牌”五张牌,着力打造新时代昭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打好“党建引领牌”,形成全域创建格局

昭阳区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务和“一把手”工程,高位谋划、高效推动。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区委书记和区长为双组长的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专题推进会等,研究部署区创建工作。二是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建立民族工作委员制等工作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区“十四五”规划,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政绩考核和督查督办重点内容,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干部教育培训必学内容。三是强化政策支撑,制定出台《昭阳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五年规划(2021—2025年)》《昭阳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行动方案》等“1+N”政策文件。四是强化干部人才培养,按照“四个特别”要求,培养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全区科级领导干部730人,少数民族干部152人、占20.8%;区六届人大代表318人,少数民族代表106名、占33.3%;政协昭阳区第六届委员会政协委员293人,少数民族委员88人、占30%,实现各族干部共创共建新局面。五是强化工作保障,将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区级每年安排不低于100万元专项经费,全区20个乡镇(街道)及靖安安置区均设置民宗办机构、均配备副科级统战委员和民宗助理员,198个村(社区)全部配备民宗干事,区级成立民族宗教事务服务中心,增加事业编制4人。


打好“事务治理牌”,推进民族事务共治

昭阳区构建民族工作委员制、宗教工作协调机制、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探索出一条“党委重视是根本、群众工作是基础、健全机制是重点、强化管理是支撑、纪律严明是保障”的昭阳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路径。深入推进“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惠民工程,完成20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98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站建设,有效整合律师、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力量常态化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依法规范管理宗教事务,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深入实施“润土培根”工程,推进“五进”宗教活动场所,深入开展“三爱”“四史”“五个认同”等主题教育。全面完成宗教场所整改78所,占全省的12.4%、全市的53.4%,得到各级党委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可。


打好“产业培育牌”,促进发展成果共享

昭阳区按照“三新一高”要求,以抓大产业促大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苹果、马铃薯、“小肉串”等产业,建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园——昭阳红苹果乡村旅游度假区,培育壮大“绿色硅”“绿色铝”和旗滨光伏玻璃等链主工业,加快推进渝昆高铁、昭通新机场建设,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物质基础。地区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233.57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429.51亿元,年均增长7.80%。近五年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67.45亿元,年均增长12.6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27076元增加到40168元,年均增长6.8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8766元,增加到14910元,年均增长9.25%。以民族乡、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为重点,持续倾斜资金、政策,所有民族乡、民族村通硬化路、通4G移动通信网络、通光纤宽带、通物流实现全覆盖。增加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投入126亿元,145个贫困村20.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常态化开展动态监测帮扶,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26万元、同比增长16.3%。大力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民族宗教专项资金1761万元实施项目14个,加快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的发展。


打好“宣传引领牌”,实现精神家园共建

发挥“融媒体+民族团结进步”、各类场馆、基地、电子屏、讲座、院坝会、模范人物“现身说法”等线上线下10余种宣传载体和方式,讲好昭阳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传播好声音。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多管齐下,使“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深深扎根于各族群众心中。一是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质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创作了《万物生》《安家》等一批激励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优秀文化作品,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铁飞燕、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熊雷等一批先进模范。二是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组建乌蒙石榴红宣讲团昭阳分团围绕“五讲”重点,发挥“五个课堂”优势,融合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各领域宣讲200余场次。创新丰富宣传载体,通过融媒体、宣传栏、显示屏等线上线下资源,积极营造创建浓厚氛围,接受熏陶300万余人次。三是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建成省耕国学文化公园、昭通书院、望海公园等视觉形象工程24项,打造“石榴红家园”5个、“石榴红同心营”6个、“石榴红驿站”1个、建成靖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等一批突出中华文化符号的实物载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四是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猜灯谜、赏花灯、写春联”等贴近各族群众生活的体验活动,在盘河、靖安等彝族、苗族聚集村寨举办花山节、火把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五是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全区410所学校全面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覆盖率达100%。


打好“互嵌共融牌”,促进和谐关系共创

坚持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上强化“融”的导向,出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及“石榴红”工程实施方案,不断拓展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一是空间互嵌促融合,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以198个村(社区)为基础单元构建互嵌式居住模式,在靖安、红路等2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通过摇号分房、插花安置区内区外易地搬迁各族群众17529户72586人。通过调整和完善学校结构布局,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各族学生可以合校、混班混宿,共同学习进步。二是文化互嵌促融合,举办文化进乡村(进校园)等惠民演出活动,深化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文艺演出、诗文诵读、书画展览、赛龙舟等活动,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举办花山节、火把节活动20余场次,以民族节庆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是经济互嵌促融合,组织开展转移就业“百日行动”,依托东西部协作、工业园区、扶贫车间等实现全区41.46万人转移就业。

(通讯员 马敏华 马敏平 马霞)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