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靖安安置区:暖暖的家园 稳稳的幸福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3-07-11 11:22  作者:虎伶俐   责任编辑:虎伶俐

走进全国最大的跨县安置区——靖安安置区,只见栋栋新楼拔地而起,宽阔道路四通八达,各类商铺鳞次栉比,个个小区绿意盎然,天眼覆盖整个新区,扶贫车间忙碌无比,蔬菜基地充满希望……靖安安置区,如同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昭阳大地上。

2019年,昭通市委、市政府结合昭通市“一城三区、若干小镇、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空间布局,在昭阳区靖安镇洪家营村选址建设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靖安安置区,跨县安置昭阳、大关、永善、彝良、镇雄6县区易迁群众9256户40549人。从2019年2月中旬第一颗工程桩浇筑,短短307天的时间,149栋安置房拔地而起,配套设施同步完善;2019年11月,9000多套住房公开、公正、精准地分配给每一户搬迁群众;12月18日,伴随着响彻云霄的鞭炮声,靖安安置区迎来首批搬家群众。靖安安置区的顺利建成,开创了日新月异的“昭通速度”,展现出敢打善拼的“昭通精神”,为昭通市脱贫攻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光流逝,白驹过隙,一晃三年多过去,安置区群众生活得如何,让我们来看看吧——

59岁的思源社区居民何云龙已经在安置区的蔬菜基地工作了三个年头,记者看到他的时候,他正和妻子在长势旺盛的蔬菜基地里劳作。何云龙告诉记者,自2019年搬迁到安置区后,居住环境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新房、搬新家,一代农村人翻身做了新市民,让人感觉恍若在梦中。虽然每天到蔬菜基地工作很忙碌,但有了这个蔬菜基地,像他们这样“走不出去”的弱劳动力可就近在基地里工作,特别方便,工资每天结算,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靖安安置区服装制作扶贫车间于2021年5月21日建成,是一家具有本地特色的服装制作加工厂,可解决数百名安置区居民的就业问题。来自大关县悦乐镇的胡正芬今年43岁,在两年前进入当地扶贫车间工作。心灵手巧的她每天勤勉工作,每月收入十分可观,最高的时候每月可以领到12000元左右,平时也可领到八九千,丈夫就近打零工,一家人的生活幸福美满,充满希望。在制衣车间,只见缝纫机飞速运转,胡正芬巧手翩飞,一件件衣物、一条条裙装很快成型,其娴熟的缝纫技艺令人赞叹。胡正芬告诉记者,在扶贫车间工作,工作、家庭两兼顾两不误,她对这份工作特别满意。

来自永善县大兴镇的搬迁户付永萍同样在扶贫车间流水线上从事衣物包装工作。她告诉记者,以前在老家生活环境很差,也找不到什么活干,家中孩子众多,经济拮据、入不敷出。现在安置区的生活条件很好,不方便外出务工她也顺利找到了工作。虽然现在衣物包装技术不够熟练,每月的工资大致在三四千元左右,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勤学苦练,她的衣物包装技术会越来越好,工作会越来越熟练,收入也会不断攀升,为家庭撑起一片晴空。

来自永善县大兴镇金沙村的张大姐一家于2019年12月8日入住靖安安置区。老人说,搬迁到安置区之前,他们住在大山上、悬崖边,出门用的是溜索,特别费劲,也十分危险,一年不下山也很常见,而且老家现在还未通电,一到夜晚房屋四周就黑乎乎一片,生存条件极为恶劣。搬到安置区后,一家人才真切感受到“脚踏实地”的安心。安置区的条件很好,房屋宽敞、设施齐备、花红柳绿、邻居热情,特别是小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随时到家里来,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令人十分感动。

原来家住永善县莲峰镇60多岁的杨坊云,搬迁到靖安安置区后,由于不熟悉环境,第一次出门到卫生服务站看病就迷了路,十分焦急。后来两名穿着红马甲的社区志愿者对他施以援手,把他安全地送到卫生服务站并陪他输完液,才把他安全地送回了家中,令杨坊云深受感动。随后,杨坊云就写了一封感谢信送到社区,对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全心全意服务群众表示高度认可。四年来,老人心怀感恩,写了二十多封感谢信送到社区,表达了自己的满腔感激之情。这些感谢信目前还妥善地保留在社区居委会,封封信件都是安置区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肺腑之言。

惠民社区“老年之家”文艺队是安置区一道彩虹般绚丽明快的风景线。文艺队由社区20多名各族老年人自发组建而成,年龄跨度为40多岁到60多岁。大家在吃完早饭后,就约定俗成漫步前往惠民社区“老年之家”,共同开展各类文艺活动,在活动中找到最快乐的自己。也因为兴趣爱好相投,其他社区的老年人也纷纷聚首惠民社区“老年之家”,载歌载舞,展示才艺。大家拉起二胡吹响笛子,一起演奏《毛主席的光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洪湖水浪打浪》等经典红歌,共同祝愿祖国繁荣昌盛,表达自己最为炽热的爱国爱党情怀。

从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地区,到搬新家、住新房、过甜日子,在靖安安置区,来自五县一区的搬迁群众如今安居乐业、生活幸福。没有等出来的成功,只有干出来的精彩,在党和政府关心支持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协同努力下,安置区积极做好移民后扶后半篇文章,现已建设蔬菜示范基地3000亩、食用菌大棚85个、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3万亩、香葱基地1200亩;引进服装制作加工企业,建设扶贫车间,带动群众发展;盘活闲置土地,引进大户种植工业辣椒,发展集体经济;筹划成立劳务公司,通过开展劳务输出服务,促使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人心齐、力量聚,在党的光辉沐浴下,在基层党建的引领下,安置区各族儿女正承接阳光雨露,共筑团结和谐幸福家园,继续谱写着一曲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幸福曲”。

(昭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虎伶俐)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