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省级环保督察整改进行时丨昭通大山包保护区:生态优先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画卷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3-06-21 12:51  作者:彦群 蒋德玉 赵庆彪 郑远见  责任编辑:赵磊明


近几年来,云南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实施“生态优先”战略,不断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大力改善生态环境,使大山包生物多样性保持完整,让大山包成为候鸟的乐园,持续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

 大山包保护区是国际重要湿地,总面积19200公顷,荣膺“中国黑颈鹤之乡”和“中国最美湿地”称号。自2014年国家启动湿地生态效益保护补偿试点工作以来,大山包保护区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在生态效益补偿区域内实行割草养畜,不能从事农业耕作、放牧等破坏湿地的活动。近几年来,各级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大山包保护区生态效益明显提升。

保护区管护局工程师吴太平说:“从2021年开始,保护区先后进行了三期草原生态修复。现在,整个保护区绿草如茵,这就是生态修复成果看得见的体现。同时,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不仅稳固了黑颈鹤的栖息环境,也让当地群众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使人与自然更好地和谐相处。”

2021年以来,大山包保护区管护局共争取到上级补助资金8000余万元,用于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退化湿地草甸恢复、黑颈鹤食物源基地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等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目前已完成湿地生态效益服务功能补偿900余公顷、恢复湿地650.78公顷、退化草原生态修复1200公顷、建成黑颈鹤食物源基地250公顷。

 吴太平说:“食物源基地的建设,最关键的就是让黑颈鹤在越冬期间,食物比较匮乏的时候,能有一个充足的食物来源,能更好地在大山包生活、栖息。同时,也有效解决了‘人鸟争地’的矛盾。”

据介绍,大山包保护区通过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黑颈鹤食物源基地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就地聘用劳动力,促进群众就业,增加收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大山包呈现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如今这里已成为了候鸟、留鸟及其它野生动物的乐园。

 保护区管护局工作人员郑远见说:“随着生态的改善,监测到的动物种类有所增加,在大山包首次发现了草原雕,还发现了狐狸。物种数量变化最明显的是黑颈鹤,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黑颈鹤的数量只有260多只,通过30多年的保护,2022年迁徙高峰期黑颈鹤的数量达到了2260多只,是建立保护区以来的最高纪录。”

据了解,除黑颈鹤数量增加外,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保护区监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鸟类已由2013年的119种增加到现在的191种。越冬栖息的湿地水鸟数量和种类持续增加,包括黑颈鹤在内的2万多只候鸟的生存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丰富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黑颈鹤,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家园。”随着大山包保护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各地的湿地保护工作者、鸟类专家等走进大山包开展调查研究、项目合作。GEF项目是大山包保护区目前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2021年启动建设以来,加速了技术人才的聚集,把专家支持、科技支撑、科学监测、规范管理融入湿地保护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增量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规划院GEF项目经理郝志明说:“从这两年大山包保护区的变化来看,整个湿地的水质是很好的,最重要的是黑颈鹤的数量在增加,这代表着大山包的生态是向好的状态。”

 (昭阳融媒记者: 虎彦群  蒋德玉  通讯员  赵庆彪  图片来源 郑远见)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