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3-02-01 09:31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赵磊明
俗话说,人勤春来早。在云南,这个春天来得似乎格外早。
1月28日上午,春节收假第一天,省委、省政府就举行2023年一季度重大产业项目调度暨开工推进会,强化全省上下“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鲜明导向,激发各州市“开局就是决战、起跑就要加速”的精神状态,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紧起来、动起来、干起来,确保一季度实现“开门红”,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好基础。
如果说云南开年“第一会”的主题是“拼经济”,那么省委书记王宁开年第一场调研的主题——共同富裕,同样颇具深意。
(一)
1月29日至30日,王宁书记率队到昭通市调研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工作。从《云南日报》的报道来看,书记此行的重点是调研农民群众特别是脱贫人口的增收情况。
一个巧合挺有意思:1月29日大年初八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是谷日,民间认为这一天蕴含着重视农业、风调雨顺之意。
还有一个细节更值得品读:记得去年2月7日至8日、13日至14日,王宁书记春节后第一场调研地点也是昭通,第二场调研地点是怒江,主题都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工作。昭通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怒江是曾被列入全国“三区三州”的深度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昭通和怒江同样作为“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深度贫困地区,是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和最难啃下的“硬骨头”。
2020年,云南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省88个贫困县摘帽,8502个贫困村出列,933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实现第二次“一步跨千年”。昭通和怒江的深度变迁,是云岭大地新时代十年间“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一个缩影。
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地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同样有着标本式的意义。因此,云南省委书记连续两年“新春首调”聚焦同一主题,更加凸显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迈向共同富裕之路”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地位。
(二)
对于农民群众来说,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增收。
在昭通市盐津、大关、昭阳三地,王宁书记与干部群众扳着指头细算增收账,一起研究进一步促农增收的措施办法,还现场教方法、提要点:
——“要抓实抓细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找准主导产业,引入市场主体,按照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要求发展特色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前,云南正大抓产业,既是聚焦发展,也是着眼民生,就是要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好日子火起来,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不断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关键要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
——“要多管齐下促增收,既要着力提高工资性收入特别是就近就地就业收入,盘活农村资产增加财产性收入,也要引导群众移风易俗、节支增收。”农民辛苦劳累,挣钱不容易,平常大部分都很节俭,但有的地方还存在“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引导群众移风易俗,不仅口袋要富起来,脑袋也要富起来——这一条切中要害,正应了农村那句老话,“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才会穷”。
(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重要判断。
对云南来说更是如此,云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乡村振兴的短板”是云南的“五大短板”之一。近两年来,云南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大力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深入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做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文章,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云南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念兹在兹。就在1月31日,云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对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三农”工作进行部署,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是从中国和世界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积累的深刻经验,我们必须牢记。
今年省两会上,王宁书记参加曲靖市代表团审议时的一番话引起广泛共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农民增收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必须实打实抓好,一件事一件事、一个季度一个季度、一年一年持续抓下去。”
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书写共同富裕“新答卷”——做好这件大事,既需要“紧起来、动起来、干起来,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紧迫感,也需要咬定目标不放松,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毅力和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