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田畴沃野绘新景 ——昭通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综述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3-02-01 09:26  作者: 谢毅 王义玺 张冲  责任编辑:赵磊明

 

  • 彝良县云中苗寨

  • 易地搬迁妇女在文创产业园务工

本报记者谢毅通讯员王义玺张冲文/图
近两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昭通现场办公会赋予昭通“脱贫致富示范区、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滇东北开发开放新高地”3个定位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生态文明建设、滇东北开发、人力资源开发”4篇文章的要求,昭通市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信心,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昭通曾经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的地级市,脱贫人口基数大,是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战场。奋力建设脱贫致富示范区,昭通市把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首要任务,严格贯彻“四个不摘”总要求,紧紧抓住监测—帮扶—增收主线和巩固—发展—振兴主题,认真落实“一平台、三机制”四个全覆盖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凝聚各方合力,培育农村优势产业,提升就业创业质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一幅产业兴旺、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治理向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乌蒙大地徐徐展开。
新奋斗的起点——
抓实监测帮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以前我们的寨子房子破旧、环境卫生差。现在不仅房子很漂亮,环境卫生也有很大改善,村组公路拓宽让出行更方便,来寨子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谈起未来,威信县双河苗族彝族乡半河村垕房村民小组村民陶晓旭信心满满。
去年以来,半河村干群齐心协力打造以美丽乡村为颜值担当、以有机农产品为产业支撑、以文明新风为内涵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垕房在探索中不断成长、发展。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昭通市常态化开展监测工作,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切实推动脱贫成果有效巩固。
抓实责任落实,实现组织保障全覆盖。昭通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实行“双组长”指挥体系,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层层压紧压实市委市政府指挥责任、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责任、市直行业部门行业责任、县市区党委政府主体责任、乡(镇)村守土责任“五个责任”。实行37名市级领导挂县联乡包村,9名市级领导挂钩9个万人以上易地搬迁安置区,选派1289支工作队4033名队员开展驻村帮扶,全程督导和推动任务落实。组织4.5万名干部全覆盖一对一结对帮扶14.33万户人均收入1万元以下农户。2022年,中央、省级到位衔接资金50.58亿元,新增小额信贷17.8亿元。加强与上海市普陀区、闵行区、松江区和定点帮扶单位对接,深化产业、劳务、消费、人才等各方面的协作,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成效显著。上海到位东西部协作资金6.7亿元,6家中央单位和47家省级定点单位帮扶援助1.61亿元,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抓实动态监测,做到账账、账实相符。认真落实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全力防范化解返贫致贫风险,坚持严格落实“双线并行”的常态化监测预警帮扶机制,做到应纳尽纳。线上引导群众有困难通过“找政府”App求助,线下依托县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市级双月一调度、部门一月一分析、县乡一月一遍访一研判、村级每旬一办公、村民小组每天一报告,构建常态化排查监测预警帮扶体系。聚焦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认真落实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帮扶措施,实现精准帮扶全覆盖,切实做到及时发现、有效帮扶、动态清零。
抓实精准帮扶,确保帮到点上、根上,不让一户家庭返贫致贫。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分解细化重点任务,有力促进脱贫成效巩固提升。截至2022年底,全市“三类对象”55102户230553人,通过精准帮扶,已消除风险37652户164441人、风险消除率由2021年的57.39%提高到71.32%,分别比全省、全国高3.12、5.62个百分点。
——义务教育全覆盖。常态化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动态管理,全市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失学辍学。2022年共发放各类资助资金13.74亿元、发放助学贷款7.05亿元。
——基本医疗有保障。全面落实定额或全额资助参保、大病救治、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报等政策,全市资助参保费达3.55亿元,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应保尽保,36种大病专项救治4.57万人,救治率99.84%;家庭医生签约履约54.6万人。
——兜底保障暖民心。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确保“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全市有民政保障对象41.76万户68.96万人,发放各项救助资金26.13亿元。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需长期兜底保障基本生活的有18785户42215人。创新设立保费规模1亿元政策性防贫保险,已赔付4894.65万元,牢固兜底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新征程上,接续奋斗的故事持续上演。
新路子的探索——
挖掘增收潜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金满堂’菜籽油是我们村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张通行证。”镇雄县花朗乡花朗村党总支书记张小兵告诉记者。
昭通市紧盯农民增收蓄动能目标,率先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两个三年行动,聚焦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万元以下农户一对一结对帮扶,聚焦“四项收入”一户一策制定增收措施,脱贫户和“三类对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从上年度的11438.6元增加到13233元、增长15.7%;1万元以下低收入群体由64.24万人减少至34.18万人,其中7000元以下对象全面消除。“五个坚持”推进脱贫人口增收、“五个一”村级集体经济“混改”试点助农增收、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昭通市在制度创新、谋划产业上下功夫,解决可持续增收的问题。在全省率先大胆实践创新“五个坚持”增收工作路径:坚持压紧压实市县乡村四级政治责任保增收;坚持一对一结对万元以下低收入人口帮增收;坚持“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筑牢帮扶防线守增收;坚持“四议工作法”精准做实增收工作抓增收;坚持开源与节流双管齐下强基固本促增收。通过全面推广落实“五个坚持”,全市脱贫群众增收工作做到谋有策略、抓有平台、推有举措、实有成效,绝大多数脱贫群众及“三类对象”家庭都实现有质量的增收。
按照稳存量、调结构、树品牌、促增收的思路,昭通市紧紧围绕提高组织输出、提高省外输出、提高技能输出、延长务工时长“三提高一延长”要求,制定出台创业创新八条措施、低收入脱贫劳动力务工补贴实施方案、进一步做好稳就业促增收工作的通知等政策,市级财政筹集资金用于脱贫劳动力省外务工稳岗和交通补贴,组织多轮集中输出活动,对返乡务工人员实行一对一结对就业帮扶。加快推进“昭通小肉串”“昭通建工”“盐津厨师”“镇雄五金工”等地方特色劳务品牌打造,全市累计开展技能培训40.26万人次(脱贫劳动力17.12万人次),其中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4548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914人9.82亿元,全市305.2万农村劳动力、104.55万脱贫劳动力、19.79万易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分别达83.92%、87.16%、90.99%;新增省外转移就业3万人、省外输出达120.17万人,占总数的46.92%;新增公益岗位5635个。同时,该市与省外262个地区及企业建立劳务协作机制和跨界稳岗转岗机制,建立稳岗服务监测点127个,主动对接企业1456家、岗位69.26万个,向脱贫劳动力推岗64.47万人次、稳岗16.57万人。
聚焦重点产业发展,能联尽联。大力推进苹果、竹子等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引领带动农民增收。紧扣基地、加工、品牌、市场各环节,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2022年投入产业资金31.3亿元实施产业项目717个。脱贫攻坚期间发展的苹果、竹子等“八大产业”以及李子、脐橙、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已逐步投产,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效益初步显现。设立1.8亿元财政贴息资金,可撬动贷款60亿元;新签约29个农业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162亿元,推动高原特色产业量效齐增。制定促进农民增收联农带农市场主体奖补办法,设立规模为9000万元的奖补资金,鼓励市场主体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853家企业、1685个合作社、41.39万户农户实现“双绑”,脱贫户和“三类对象”双绑率达93.59%,比2021年上升16.59个百分点。新增小额信贷17.8亿元全部用于发展产业。集体经济上,争取和投入中央、省财政扶持资金6500万元,预计2022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5万元以上、村均收入达18万元。全面开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试点,建立集体股和个人股相结合的混合股份制组织架构,探索村企合作、村社融合、村村抱团等模式,通过资源开发、资产转租、产业发展等开展多元化经营。
新标杆的打造——
培育典型示范,引领乡村振兴阔步前行
“天上下雨地上流,牛儿拴在屋里头,在家难把媳妇找,姑娘小伙往外跑,出门打工不回头……”这首歌谣是彝良县洛泽河镇龙潭社区“云中苗寨”曾经的写照。“自从苗寨建成开园后,之前的小姐妹对我羡慕不已,寨子里小伙子找媳妇的眼光也‘挑剔’了。”龙潭社区村民朱云慧打趣地说。
近日,记者和一拨游客刚踏入“云中苗寨”寨门,苗家阿妹就唱起敬酒歌,歌声悠扬。昔日基础薄、产业弱、边远贫穷、环境卫生差的大苗寨已然实现美丽蝶变,成为昭通乡村旅游的新网红打卡地。“云中苗寨”合理利用和开发农业、旅游、民族文化资源,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农业+旅游业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模式,让“美丽生态”变为“绿色经济”。
2021年8月,昭通市引进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团队,启动“云中苗寨”“云中乐谷”“坝上花海·七彩坝塘”3个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市建成一批示范样板,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云中苗寨”“云中乐谷”“坝上花海·七彩坝塘”,是昭通市建设脱贫致富示范区的先行探索。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主要围绕开展乡村产业拓展、产业增值收益留村哺农机制、乡村人才能力建设与培育、村政公共服务体系和治理有效机制四项建设任务,并分项目前期、实验建设、推广提升3个阶段。
一年多来,在李小云团队的指导下,先导工程建设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依托当地风土人情、自然资源等优势,挖掘文化底蕴。目前,这3个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已初步形成农文旅融合的新业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为昭通市乡村振兴打开了新思路。
建标杆、作示范。昭通市还打造昭阳区永丰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园,建成高标准苹果示范基地5万亩,打造9个万人安置区脱贫致富示范区示范引领标杆,175个项目已启动57个。统筹资金7700万元,在11县(市、区)分别启动建设1个市级示范点,25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89个精品示范村、639个美丽村庄建设有序推进。2022年,昭通市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成691个自然村公厕、10.48万座农村户厕,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两污”处理率提高至38.84%、48.4%。
逐梦田园织锦绣,广袤沃野谱新篇。村美民富产业旺新蓝图已经擘画,乌蒙大地正不断释放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蕴含的能量。站在新起点上,昭通630多万乌蒙儿女意气风发、昂首前行,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必将踏出更为铿锵的足音。

来源:云报客户端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