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2-09-19 11:23 作者:朱晶晶 余汝毅 责任编辑:虎伶俐
开栏的话: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当第一缕秋风轻轻地拂过乌蒙大地,田野里、果园中奏响了收获的旋律。无论是星罗棋布的种植大棚,还是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处处盈车嘉穗、瓜果飘香,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农民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昭通各媒体平台策划推出“悦享丰收季 · 喜迎二十大”专栏,紧紧围绕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充分展示昭通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八大产业链、“一县一业”“一村一品”、集体经济、劳动力转移就业,抓好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喜人变化,以及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
目前,昭阳区把脱贫成果巩固、易迁后续发展和乡村振兴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靶向发力、精准施策,立足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后半篇文章”,通过示范创建引领带动乡村振兴纵深推进,闯出一条建设脱贫致富示范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昭阳路径”。
靖安安置区是全国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于2019年1月开工建设,2019年12月搬迁入住,共安置6县(区)9256户40549人。蒲清美是从大关县木杆镇搬迁到靖安思源社区的安置群众,丈夫在广东打工,为了照顾上初中的孩子,蒲清美留下来在扶贫车间上班。如今蒲清美已是云南君子兰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熟练的缝纫工人,该公司服饰生产订单量大,实施流水线生产,蒲清美每月平均能领到4000元工资。她告诉记者,搬到靖安新区后孩子就学条件好了,自己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丈夫在外务工收入稳定,一家三口的日子比起搬迁前幸福多了。
昭阳区千方百计做好安置区群众的就业稳岗工作,把帮助未就业劳动力实现就业作为工作重心,摸排信息分类建立台账、分类管理、分类施策,适时安排就业岗位,同时做好公益性岗位人员开发管理。今年56岁的李义顺是从大关县寿山镇搬迁到靖安安置区的群众,考虑到年龄大、文化低、技术缺乏,李义顺被安排到香葱基地就业,9元一个小时计时获取劳动报酬,一天有30到60元不等的收入。李义顺告诉记者,他一个月收入1000余元,自己有了零花钱还可贴补家用,给子女减轻负担,对此他很满意。
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可发展、能致富,昭阳区在兴产业、稳就业上下功夫,建成蔬菜大棚3000个、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5万亩、香葱基地2000亩、扶贫车间2.5万平方米,可提供7万人次的季节性就业岗位,同时依托配套商铺、闲置地块引导易迁群众自主创业。目前,易迁劳动力有21985人,已就业20836人,就业率达94.7%。在新产业、稳就业基础上,强服务、促融入,开展调解小纠纷、消除小隐患、平息小信访、解决小难题“四小行动”,建立“四点半课堂”“幸福餐厅”,为易迁群众提供“保姆式”服务,切实将靖安安置区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新城。
近年来,昭阳区聚焦打造脱贫致富示范区样板,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同时,抓实先导工程、突出示范引领,调动广大群众脱贫致富、不懈奋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抓乡村振兴示范、“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入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改造向纵深推进,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范家坝塘是昭阳区苏家院镇坪子村的一个自然村,距离昭阳城区16公里,作为全市3个“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示范点之一,昭阳区在思想上绷紧弦、行动上拉满弓,高位推进先导工程建设。如今的范家坝塘,向日葵花海、七彩滑坡、玉米迷宫、特色烧烤、一栋栋农家小院,成了游客寻回乡愁记忆的地方,当地群众的生活也因此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0多岁的范荣琼开了一家名为“乡间家厨”的农家乐,自今年7月以来,已接待游客上千人。范荣琼告诉记者,以前范家坝塘路不好走,很多车进不来,基础设施也很差,现在变化大了,家乡变美了,年轻时在外跑运输,跑不动的年纪正好赶上家乡的发展机遇,于是改行从事餐饮服务行业,现在村美民富,在家里就能赚钱,相信未来发展会更好。
据了解,范家坝塘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建成以来,共吸纳100余名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带动群众开办餐饮、超市、民宿等经营场所数十家。范家坝塘以“花山草海”“田园综合体”“农业体验园”为核心,以百花大道和丰收大道为环线,通过示范引领,“休闲文旅+生态观光”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已初具雏形。每逢节假日,范家坝塘游人如织,当地群众借乡村振兴的东风,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乡村美、产业兴、村民富的愿景正在昭阳逐步实现。
(昭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晶晶 余汝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