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网络中国节·七夕】闲话“七夕”

来源: 光明网   更新时间:2022-08-04 10:00  作者:王 凌  责任编辑:赵磊明

“七夕”(阴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古往今来寄托了中国人民许多美好的愿望。


观天象到命名“织女牵牛星”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对天文星象有所认识。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通,个人要到异地进行考察,相当困难。但每个人都头顶着一个青天,面对日月星辰的无限变化,在长期反复的观察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气候学、地理学知识。于是古人开始给天空的星星命名,并将天空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的“织女”出现在“牵牛”之前,明显是天上两个星星的名称。

在我国古代星官体系中,牛宿星官由6颗星组成,位于银河的东岸,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点,不过上面的那个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于黄道上,这几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却只有三只足的牛,因此古人称其为“牵牛”。这头“牛”的南边有9颗小星,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于灌溉农田。牛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罗堰”3星,是类似水库的水利设施。“织女”3星则位于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仅次于“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称为“织女星”。古人还观察到,每年七月夜间的星辰在天空最为明亮,牵牛、织女二星相距又较近,且以织女星最亮。上述星星的构图想象和命名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人以农耕为主的视角特征

关于牛郎织女的天文星空区域对应地上地域分野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文献记载了牛郎织女星区对应岭南地域分野


牵牛星、织女星变成夫妻和“七夕”的出现

牵牛星、织女星的拟人化的命名,一开始就寄托了中国古人“男耕女织”的朴素理想。后来这两颗星在古人想象中逐步演变成了一对夫妻,也是情理中之事。

《史记》载:“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 《后汉书·天文志》载:“织女,天子真女。” 《焦林大斗记》载:“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织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故人们(观星象者)对她的关注胜过牵牛。

在东汉时,牛郎织女星在人们的描述中变成了正式的夫妻(参见古诗十九首之一“迢迢牵牛星”),七夕和乌鹊搭桥的传说也开始出现。应劭《风俗通》逸文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

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文字记载,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萧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可见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到此时为止,织女的重要性都摆在牛郎之前。


乞巧民俗流传至今

在古代,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但她在民间流传中逐步形成的民俗文化意义,最初则更多在于年轻女性的乞巧祈福。所以,七夕又称乞巧节。这与上述织女的重要性都摆在牛郎之前的传统观念,是并行不悖的。在每年阴历七月七日的夜晚,当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人间的女孩们则对着天空的朗星明月,摆上时令瓜果,乞求天上的织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当然她们也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但这在封建社会是不能轻易说出口的。

到北宋诗人柳永的《二郎神·炎光谢》则写道:“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飚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虽然乞巧中保留了对爱情婚姻的隐约期许,但整个气氛是轻松愉悦的!“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的祝愿,当时并未变成“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

元朝卢挚的《沉醉东风·七夕》,更以词的形式重现了杜牧诗的意境:“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庆人间七夕佳令。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乞巧的民间习俗一直保存到现代,代代不绝而又演变出各个地域的不同特色。乞巧节作为七夕的意藴,是不能忘记的!


夫妻爱情渐居文人主流意藴

当然,七夕作为乞巧节的意藴是多方面的!在文人诗词中,夫妻爱情意藴往往居主流地位。最早也最有名的当数东汉古诗十九首之一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明显写的是妇女(河汉女)对离家外出的夫君(牵牛星)的思念!

唐朝孟浩然的《他乡·七夕》,写的则是七夕时夫君对妻子的思念!“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登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宋朝诗人秦观被贬官郴州时,想念妻子,以一曲《鹊桥仙·纤云弄巧》,把这种意境推向了极致:“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南宋李清照也写了一首以七夕为题的词《行香子·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直到此时,七夕还大多是与正式夫妻挂钩。


“情人”的出现与冯梦龙的梳理

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为特征的婚姻制度,压制了人们追求自由恋爱的愿望。于是非法定婚姻关系的男女相恋便时有出现,当然也包括非法定婚姻的男女淫乱关系。在七夕和牛郎织女的传说中,也掺杂了这两方面的内容。到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封建婚姻制度受到强烈冲击,物欲横流也在发展。出身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苏州地区的文学家冯梦龙,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大胆提出以有无真情作为男女确定婚姻关系的标准。他在《情史》中说:长期以来,传统社会对青年男女(尤其是女子), “临之以父母,诳之以媒妁,敌之以门户,扬之以礼法,婚之以贤不屑”,致使“女子”“盲从听之”,“随风为沾泥之絮”,造成无数悲剧。这是极不合理的!他主张:“男女相悦为婚,此良法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冯梦龙在《情史》中收集记录了六七个有关七夕和牛郎织女的传说,在点评中作了梳理,其核心观念是肯定非法定婚姻关系的男女相恋(即谓“情人”)要以真情为基础,对男女淫乱关系则予以贬斥!

如“织女婺女须女星”,写的是唐朝时一个罢职御史的儿子和两个外甥顽驽不学,被关在深山僻处读书,仍不思悔改。突有一夫人送来三个美女(自称系“织女婺女须女星”三星下凡)与他们婚配,并用神法使他们变聪明;但因彼此并无感情基础,最后以真相被戳穿结束。冯梦龙批注道:“三女星降世是矣。夫人岂三星之母,小儿岂三星之弟耶?夫人是何名号,夫人之偶又是何人?能令宣尼、尚父伛偻奉命,真可怪也?况人间择配,尚必才望相当。三子福分既浅,又蠢然无学,三星何取而降之?疑小说家有托而云尔”。不予认可的主要原因是,冯梦龙认为他们之间的非法定婚姻关系缺乏真情为基础。

还有一个故事,时代不明,男主人公“太原郭翰”独居,一夜,月明风清,有美女从天而降,对郭翰说:“吾天上织女也,久无主对。而嘉期阻旷,幽态盈怀,上帝赐命而游人间。仰慕清风,愿托神契。”两人发生了性关系, 自后夜夜偕来。当情好转切后,翰戏之曰:“牛郎何在?那敢独行!”对曰:“阴阳变化,关渠何事。且河汉隔绝,不足为虑。” 后将七夕,忽不复来。经数月,方至,翰问曰:“相见乐乎?”笑而对曰:“天上那比人间,正以感运当尔,非有他故也,君无相忘”。一年后,美女说:“帝命有程,便当永诀。”又过一年,美女给郭翰寄来一首诗:“河汉虽云阔,三秋尚有期。情人终已矣,良会更何时。”这是我看到的最早出现在诗中的情人字眼,也确实表达了非法定婚姻关系的男女相恋为“情人”的本质含义。但冯梦龙依然认为他们之间的情人关系缺乏真情为基础,且不能容忍他们对牛郎织女恩爱情人关系的亵渎。于是批注道:牛、女,皆星也。女若有情,牛亦不减。安得云“阴阳变化,关渠何事”,又安得云“感运当尔,非有他故”耶?天帝以惰织之故,隔绝牛郎,而他会反纵之耶?此必无之事也。

还有几个故事,讲的是一些淫乱男女冒充牛郎织女,行苟且之事,冯梦龙均予以无情的鞭挞。


新中国牛郎织女故事的集大成说

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在封建社会长期流传中被加进了封建思想。如南北朝任昉的《述异记》写道:“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这里明显吹捧天帝和丑化织女。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一个以民间传说为蓝本的新故事:相传织女是王母的孙女,她心灵手巧,善织,能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五彩缤纷的云朵。而牛郎是一个孤儿,他勤劳但贫穷,与老牛相依为伴。一次,在老牛的指点下,牛郎取走了在湖中洗澡的织女的衣裳,织女也喜爱牛郎,私自下凡,两人就结成了夫妻。 从此,男耕女织,生下一儿一女,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此事被王母知道,她大发雷霆,派天兵将织女捉回天宫。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箩筐装着儿女,挑着追到天上。王母见牛郎追来,就用头上的金钗在织女和牛郎之间划出一道大河,这就是银河。 水无情地把牛郎和织女隔在两岸,他们只能隔河痛哭相望。农历七月七日夜晚,喜鹊主动给牛郎织女搭桥。人们每当仰望群星闪烁的夜空,都能看到银河两岸有着两颗遥遥相对的亮星——即牛郎星和织女星。该故事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和主流民意,从此成为七夕节意藴的代表性解析。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王 凌(福建冯梦龙研究委员会主任)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