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强国 更新时间:2022-08-02 09:17 作者:罗文芳 责任编辑:虎伶俐
身处边疆防艾一线,16年来,罗文芳专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综合管理、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等工作,牢牢守住公共卫生安全防线。
罗文芳:拉祜族,中共党员,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科科长,全国五一巾帼奖章获得者
敢担当不惧“职业暴露”
从事防艾工作,需要一颗无比强大的心脏,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障碍,也常常会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有一年,开展为期两个多月的艾滋病大筛查,我和同事共完成24700例重点人群艾滋病抗体筛查,检出病毒感染者156人。
筛查刚开始,我就遭遇了一次“职业暴露”。在给一名艾滋病晚期病人采血时,因突发意外,我的手不慎被针头刺破。虽然当即做了应急处理,但接下来长达半年的监测期,对我而言真是无比痛苦煎熬。说实话,我当时想过换岗,可一个人的出现却让我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是一位因静脉吸毒而感染的艾滋病晚期患者,因查出较晚,肺部严重感染无法用药,家人把他安置在一间四面透风的柴房里。我得知此事后,每天下班都会跑去照顾他。他临终前,我买了一身新衣帮他换上,他拉着我的手,不舍地说:姐,如果有来生,我一定干干净净做人……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他对生命的渴望、对死亡的恐惧,让我心里阵阵绞痛。那一刻,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尽最大可能防止此类悲剧发生。
当没日没夜的大筛查结束时,我忘记了疲倦,心里是对现状的担忧,也更感到肩上的责任之重。
啃“硬骨头”中实现人生价值
我的家乡澜沧县地处云南省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1992年,澜沧县从泰国遣返回国人员中检出首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三年后又在吸毒人群中检出HIV感染者。2003年,国家出台“四免一关怀”政策,一年后澜沧县成为第一批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我也成了澜沧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科的一员。
当时科室人员有限,知识结构不足,防艾工作起点低,省里开展艾滋病筛查培训,科里都派不出参培人员。科长无奈之下找到我,直截了当“下了命令”:你是拉祜族人 ,血液里流淌的是祖先敢打老虎不怕死的精神,培训就是你去!
当时我正在休产假,面对两个月大、尚在哺乳的孩子,面对“谈艾色变”的大环境,我一度犹豫。但最终还是说服了自己:国家让我接受专门的教育,就是要我在关键时刻能为家乡和社会服务。从此,我就啃上了防艾这块“硬骨头”,也一步步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所在。
2011年9月,我从澜沧县调到思茅区,主动申请继续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担任思茅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科科长,让我感到肩头担子更重了。我不断加强学习,抓住传染源管理这根牛鼻绳,努力开创艾滋病病人管理工作新机制。
我倡导建立了艾滋病防治传染源的管理机制,推动思茅区民政局与思茅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开通绿色通道,为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救助帮扶。截至2018年底,累计为534户973人次的感染者及家庭发放低保470多万元,创立了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共同防艾的工作机制。
拥有一颗医者父母心
2017年思茅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天,看守所警官打电话,说收押了一批站街女,请我去采血检测。看到我,她们有的开始哭起来,有的托我给家人带句话。连警察看着都深受触动:没想到她们看到你就像见到亲人一样。
的确,我把自己管理的每一位艾滋病患者、高危群体都视为亲人、朋友,尊重保护他们的隐私,耐心向他们宣传国家防艾政策法规,开导他们面对现实、积极治疗,重拾生活勇气……这些像“打点滴”一样的努力,最终使我获得了越来越多艾滋病患者及其家人的信任。
十几年冲锋在防艾一线,需要一颗医者父母心,更得付出无私真情感。我始终尽力做好服务,力争挽救更多患者和家庭,助力公众健康、家庭幸福。(讲述人 罗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