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鹰,男,汉族,1964年2月出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脊柱外科专家,从事脊柱外科事业30余年。2011年11月,成立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将自己获得的部分奖金和工资捐献给基金会,投身公益十余年,累计捐款100多万元,累计救治贫困脊柱疾病重症患者173人次。他以高超的医术,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和赞誉。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钟东波(左)受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委托,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大会分会场为刘海鹰颁奖(摄影张正尤)
医者仁心 以解除患者病痛为己任
刘海鹰1997年从德国留学归来,牵头组建了国内最早的成建制脊柱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并常年坚持在手术一线,年均手术量800台以上,是国内脊柱手术量最多的医生之一。他所带领的脊柱外科团队,完成万例脊柱外科手术,出现并发症的病例寥寥无几,在重度脊柱畸形和退变性疾病诊治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刘海鹰荣获的首都道德模范奖章熠熠生辉(摄影张正尤)
脊柱是连接躯体的中流砥柱,更有密布交错的神经组织。脊柱外科手术作为高技术、高风险的手术,易引发神经系统并发症。刘海鹰在国内率先开展胸腔镜下胸椎间盘切除术等脊柱微创手术;针对多年来脊柱融合手术的缺陷,致力于脊柱非融合手术的临床研究,其中棘突间弹性内固定、颈椎前路三节段人工间盘置换等非融合手术量居全国之首;针对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国内首先开展了颈椎后路椎板开门扩大成形术,并采用较为先进的颈椎后路椎板开门钛板,避免了“再关门”现象的发生,确保开门疗效;针对中老年重度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大力开展并改进了腰椎后路侧弯矫形、责任节段减压内固定手术,在极大降低并发症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疗效;针对老年人骨科疾病谱的改变,在国内外首先提出了腰椎疾病与下肢关节疾病的处理顺序,为国人退行性疾病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小爱汇成大爱 建立公益基金
刘海鹰吸着氧为西藏患者义诊(供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门诊中,刘海鹰经常见到一些病人,有的脊柱畸形已经造成内脏功能衰竭,有的行将瘫痪。虽然他们满怀希望,却因无钱医治,不再回来。放弃手术,也就放弃了生命,作为医生,刘海鹰心情沉重。遇到这类病人,他常常拿出钱来帮他们垫付一些费用,希望他们来做手术,但长期如此,难以为继,也是杯水车薪。刘海鹰开始意识到,还有很多地区医疗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致使大量偏远地区贫困患者无医可治,如果有更多善款,加上他们团队的医术,可以让多少家庭获得新生啊!
经过多方奔走,2011年11月,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这是我国首家专项资助脊柱相关疾病的慈善组织,是我国唯一专注脊柱健康的基金会。启动资金全部来源于刘海鹰以及团队的医学服务对象——病友和家属捐助的善款,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纯专家技术型基金会。
因此,基金会不仅是一个医疗项目,更意味着医者、百姓、捐助者联手共渡难关、走向光明的爱心之旅。医患同建公益基金,在北京也是首次。
刘海鹰(中)精心为患者做手术(供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0多年来,刘海鹰及其团队的医学专家和志愿者,一直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进行公益义诊。义诊覆盖了“三区三州”国家深度贫困地区,深入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送医送药,足迹遍布西藏、新疆等16个省份的43个贫困县市,行程逾20万公里。
为配合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防止群众因病致贫返贫,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刘海鹰教授团队在全国建立了19个脊柱疾病国家级救助中心,先后为6000余名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患者义诊;在宁夏、山西建立了3个“共筑脊梁,重在预防”中国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与救助行动工作站,为近50000名青少年进行专业的脊柱侧弯筛查;在甘肃、贵州、河南、内蒙古、山东、江西等地建立了9个医学专家工作站,通过联办讲座、论坛、讲解手术等方式,对数千名基层医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班培训;累计救治贫困脊柱疾病重症患者173人次,为127个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家庭带来希望。
基金会积极推动国家青少年脊柱侧弯监测防控项目和高原脊柱健康医疗公益项目,努力探索“共筑脊梁,重在预防”等脊柱疾病救助中国模式,用更有效的医疗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促进全民脊柱健康贡献自身力量。
“挺起来的不仅是脊梁,还有做人的尊严”
2016年7月22日,刘海鹰慰问西藏儿童福利院的小朋友(供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2006年,刘海鹰在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大瑞乡遇到马秀才,这个藏族小孩不仅脊柱侧弯,在脊髓发育上也存在先天的椎管问题。然而,治病对他来说十分艰难。马秀才是一名孤儿,父母双亡后,他辍学在家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走进马秀才的家,刘海鹰看到好几张“三好学生”奖状贴在墙上。刘海鹰坚定地告诉他,“我给你想办法”。在刘海鹰和医院同事的帮助下,马秀才来到北京顺利进行了手术。终于,这个身体扭曲的男孩挺直了腰板。恢复健康的马秀才之后考上了大学,假期他也会到医院当志愿者。毕业后,他选择下乡成为了一名扶贫干部。在马秀才身上,刘海鹰给予他的爱传承并延续给了更多的人。
2017年7月21日,贵州手术救助患者家属向刘海鹰赠送锦旗表达谢意(供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泽仁拥忠来自四川理塘大山深处的贫困藏族群众家庭,患有重度胸腰椎后凸,身体严重扭曲,身高只相当于4岁的孩子。由于脊柱畸形进行性加重,她双下肢疼痛、行走障碍,甚至心脏及其他内脏器官也受到严重挤压,危及生命。“一定要救这个孩子!”了解到孩子的情况后,刘海鹰将她接到北京救治。泽仁拥忠5岁时曾患结核病,由于结核菌的侵蚀,胸、腰、骶椎早已畸形,有的几乎变成了空心,进行穿钉矫正,风险非常大。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麻醉科、感染科、呼吸内科等多学科10余名顶级专家为她反复会诊,经过严密而大胆的权衡与论证,刘海鹰最终决定:“不能再等了!”他立即为这个孩子开展治疗,视孩子恢复情况再进一步考虑病灶清除,做胸腰椎植骨、前路支撑等治疗。手术持续了7个小时才结束,手术成功了!汗水浸透刘海鹰全身,他累到近乎虚脱。术后的泽仁拥忠身高增加了5.5厘米,孩子特有的灿烂笑容重新回到她天真的面庞。
2017年,在理塘义诊途中,刘海鹰发现小姑娘德西拉姆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当时她的腰背已经弯到了100多度,肺功能也开始衰竭。即使见过很多“折叠病人”,这个小姑娘的样子仍让刘海鹰感到揪心,他要为她治疗。“不单单是挺起来脊梁,而是要恢复她做人的尊严。”刘海鹰马上把她接到北京安排治疗,手术十分成功,德西拉姆一下子“长”高了。看到曾经不敢上学的自卑少女终于成了笑容灿烂的阳光女孩,刘海鹰开心极了!
2017年9月12日,刘海鹰赴四川理塘患儿泽仁拥忠(前排右一)家中,看望她术后恢复情况(供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彝族孤残少年马秀才、藏族小姑娘泽仁拥忠、德西拉姆……因为一次手术,因为一次善举,彻底改变他们自己和家人的人生。他们终于抹去多年笼罩在心里的阴霾,露出了会心的笑脸。
从救助贫困重症疾病患者“挺起脊梁”,到“送医上门”前往贫困、偏远地区寻找重症脊柱病患者,再到“薪火相传”帮助基层骨科不断提升诊疗技术,开展“共筑脊梁,重在预防”中国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救助,从救助现有患者到主动发现患者,从基层医生培训到疾病预防与控制……刘海鹰和他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走在奉献的路上。
积劳成疾 自己4次被推上手术台
2018年11月10日,刘海鹰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开展“薪火相传”基层医生培训活动(供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30年从医路,刘海鹰为万千患者解除病痛。而他自己,终因积劳成疾被4次推上手术台。“大动脉整个闭塞了,疼得要命,也走不了,做完以后又复发,然后再做。但这样没几年就又堵上了,就还要再做……”因为手术量太大,义诊工作太多,刘海鹰常常顾不上休息,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又投入工作。即使这样,他依然每天戴着颈托、围着护腰,吃着十几种药支撑身体,每天还要站立十几个小时为患者进行手术。
躺在手术床上的时候,刘海鹰从来不会穿病号服。他将自己比作一名与疾病斗争的战士,他为攻克医学难题而战,为保卫患者的健康而战。“战士嘛,就要穿战士的衣服。”在他看来,“就算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岗位上。”
因为自己的病,也让他更懂患者的痛苦,更能换位思考。“自己也曾躺上手术台,我也是一名患者,这让我更能体会患者的痛苦,也让我更能体会患者信任的分量。患者躺上手术台的那一刻,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医生,我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我还不能倒下,我更要只争朝夕,能救一个是一个。”刘海鹰说。
三十余载,他的脚步从未停歇,他累弯自己的腰,却挺直了患者的脊梁。
一名优秀的医者如同拥有一双翅膀,一边是精湛的医学技术,另一边是温暖的人文情怀。刘海鹰,不仅是医术精湛的拼搏者,还是医德高尚的践行者,职业信仰的坚守者。他让医学充满温度,更是让这份温度惠及全国,让更多贫困患者受益,这正是对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职业精神的最佳诠释。
2022年4月12日,侏儒患者杨杰经刘海鹰团队成功做了腰椎手术恢复正常行走后,高兴出院,特意给刘海鹰赠送锦旗致谢(供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刘海鹰以自己的精湛医术和爱心,获2020年民政部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中国好医生”、2017年度“北京榜样”提名人物、第八届“首都道德模范”等荣誉。(李杨乐 汪铁铮)
刘海鹰心语:爱的路上,从来不缺乏同行者
不善言辞的刘海鹰表示,自己只是一名手术匠,能做的不过是减轻那些脊柱病患者的痛苦,帮助他们提升生活质量。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海鹰的心路历程——
门诊中,我经常见到一些病人,有的脊柱畸形已经造成内脏功能衰竭,有的即将瘫痪。但他们往往揣着住院单满怀希望地走了,却从此消失,不再回来——因为经济贫困,他们拿不出必要的手术费……选择放弃,也就是放弃了生命。
知道真相的我,心情是沉重的!后来遇到这类病人,我常常拿出钱来帮他们垫付一些费用,希望他们来做手术,但长期如此,难以为继,某种程度上也是杯水车薪。
记得2006年,四川彝族孤儿马秀才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很多医护人员的捐助下,由我主刀成功进行了脊柱脊髓发育畸形手术,术后回到家乡,4年后考上大学,改变了一生的轨迹。而想当初,父母双亡的马秀才兄弟妹三人,家徒四壁,没有生活来源,到北京的路费都没有,更别谈做手术。面对我情急之下掏出的2000元,他一个下跪叩谢把我们都惊住了。一个慈善救助却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后来马秀才的弟弟妹妹也先后考上了大学。孤儿们的命运转机对贫穷家庭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可以预料的。如此,我想,如果有更多善款,加上我们的医术,可以让多少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家庭获得新生啊!
马秀才这个例子启发了我,也启发了关注贫病患者的病人朋友们。2011年11月19日,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终于宣告成立。这一天也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成立10周年的日子,选在这一天,也是希望我们不忘初心,在医疗专业的基础上不断前行、壮大,助力中国脊柱外科事业的发展。
在全国5400多家基金会包括1300多家医学基金会中,我们是唯一以专注脊柱健康为己任的基金会,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纯专家技术型基金会,靠一台一台手术、一个一个病人康复,去完成慈善救助,打造医者、百姓、捐助者联手共渡难关走向光明的爱心之旅。
爱的路上,从来不缺乏同行者。作为一家医患共建的基金会,大部分捐赠来源于信任我们的患者,他们在手术台上以生命相托,术后又愿意在公益路上与我们携手同行;我感恩一直帮助基金会成长的爱心好友,他们奔忙于人生旅途,还心系救助与慈善事业;我感恩于我们的团队,他们在工作中与我并肩,在工作之余仍然践行公益使命;我感恩我们的医学专家与志愿者,他们的加入,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10余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们,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深入祖国中西部贫困地区,足迹遍布西藏、青海、新疆、云南、宁夏、贵州、内蒙古等16个省份的43个贫困县市,先后为6000余名脊柱病患者义诊;通过联办讲座论坛、讲解手术等方式,对数千名基层医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班培训;其中有数十位基层骨科医生成长为带头人;最重要的是,累计救治贫困脊柱疾病重症患者173人次,为127个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家庭带来希望。
我们的医生自己有腰伤,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氧气稀薄的恶劣环境下,累了就跪着给患者看病;我们的医生为了不影响正常的科室工作,周末两天往返西藏;我们的医生清晨飞往青海,深夜乘最后一个航班回来,在值班室稍作休息,早上便接着出门诊;我们的医生下乡筛查救助对象,去时身上带着一万多元回来只剩几百,都捐了;我们的医生刚领到年终奖,便一笔拿出几万元捐给基金会;我们的医生还常常自掏饭卡帮助救助对象解决生活难题;有的医生在家留宿受助病人,让他们感受北京的温暖……更多的是每次下乡义诊和手术时,我们的医护人员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夜以继日为慈善项目忙碌。
我们的正能量感染了许多合作者和老百姓!慈善救助也唤起了医护人员神圣的职业信仰,那就是,面对那些渴望的目光,我们感受到了被需要的温暖,唤醒了心底对病人真正的体惜!这种正能量的传递,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所有这一切,都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成为砥砺我们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我常想,自己已过知天命之年,人生不过百年,每人或多或少都有不甘平庸的梦想。年轻时为生存发展而奋斗,专业梦想成为动力让我们立足社会;拥有专业优势和技术能力后,总要做点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吧!
我4次作为患者被推上手术台,昨天的医者,也是今天的患者。也许有一天,我无法再拿起陪伴我半生的椎板钳,但我仍希望以我燃起的微小火种,去点亮更多脊柱疾病患者的光明未来!(刘海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