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十几个电话,直到晚上11点,王芳(化名)的手机才接通。但这位妈妈拒绝了我的见面采访请求。她不希望太多人知道她的这段往事,在儿子18个月时,她和丈夫离婚,此后辗转多地打工。多年来,她心里一直对儿子有所愧疚。2012年,她儿子升入初三,儿子父亲因病去世,她搬回照顾儿子。在儿子的印象中,母亲的概念遥远而模糊,加上当时处于叛逆期,因为学业母子俩经常吵架,最严重的一次儿子甚至动手打了母亲。随后,王芳再次离家。
这是母亲的伤口,也是孩子的伤口。这是新春走基层探访七地事实孤儿采访中最触动我的地方。每个事实孤儿家庭背后都有一段让人难以启齿的悲伤故事,这些故事有警示作用。
由于监护缺位,事实孤儿出现这样那样问题的几率增加。通过走访发现,部分孩子存在抑郁、自我、自卑等心理问题,还有一定数量的孩子厌学甚至出现行为偏差。有的孩子因为家庭监护缺失,被孤立、歧视;有的孩子因为家庭教育缺失,容易成为问题少年。
记者(左)在事实孤儿家中采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我们身边还有事实孤儿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小康路上容易“掉队”的群体。《中国青年报》以“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为办报宗旨,我们关心关注事实孤儿群体的健康成长。
2020年10月,共青团江苏省委推进“梦想改造+”关爱计划,为江苏省1万名事实孤儿打造“梦想小屋”,目前已试点200家。在新春走基层期间,我们成立中青报“梦想小队”,选择江苏7个不同年龄段的事实孤儿家庭进行走访,这7个家庭分别在苏南、苏中、苏北,其中有3个在革命老区,既有居住在城市里的孩子,也有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不同区域、不同代表性的案例,呈现出不同的关注视角。
记者在“梦想小屋”中进行拍摄
深度报道和人物报道是中青报的传统优势,我们想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样态的报道尝试。由于团队中王聪聪、王骏扬都在北京,我们前期通过电话、视频会议进行多次沟通策划,初步确定Vlog、VR全景报道“梦想小屋”、沉浸式新闻等丰富的呈现形式。我们想以“梦想小屋”为窗口,记录这些孩子的变化和成长。
春节前后,我迎来了最繁忙的采访,整个行程2000多公里,先后辗转徐州、盐城、泰州、南京、镇江、苏州等地。我采访到常熟借钢琴苦练6年获十级证书的小男孩,钢琴曲成为小区里最美妙的年味;茅山脚下热爱篮球的“小班长”新年愿望是有一个新的篮球框;黄桥革命老区的那个女孩家里墙壁上贴满了奖状,她最希望外公外婆能身体健康;来自盐城阜宁的乡镇团干部放弃与家人吃除夕团圆饭的机会,陪事实孤儿过年……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和观察事实孤儿这个群体,他们的居住环境、他们的酸甜苦辣、他们对亲情的渴望、他们的努力以及藏在他们心底的悲伤……
不过在这些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强劲的内生力量,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向上;我们也看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
这次新春走基层,是一次践行四力的生动体现,我第一次Vlog出镜,第一次进行VR拍摄……在前期丰富采访后,后期有大量编辑、剪辑工作,沉浸式新闻更涉及互动设计、美术设计、技术等多项工作,根据素材不断进行修改、调整,我们团队合力正在进行中,春节前后这段时间每天工作至深夜。希望我们的系列报道让更多人了解事实孤儿这一群体,唤起社会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