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1-11-11 15:51 作者:杨代荣 李剑 责任编辑:赵磊明
传统竹编工艺历史悠久,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更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靖安新区、红路馨居的易迁群众在当地部门的帮助下大力传承发扬传统竹器编制技艺,积极开发传统竹编手工制品,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实现“增收顾家两不误”。
近日,记者来到红路馨居编制房里,看到群众正两三个一起,五六个一堆,巧手灵活地翻腾着竹篾,聚精会神地将其编织成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生活家居用具。记者走进一间不起眼的小房子里,室内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竹编制品,空气中弥漫着篾条的清香。竹编二维码、簸箕、箩筐、背箩、手提篮子等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竹编制品让人眼前一亮。
代官发是红路馨居竹编制品的负责人,一次车祸受伤后,腿脚不方便,不能外出打工,但代官发并没有因此放弃生活,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开销,代官发便通过社区平台,去学习竹编手艺,想靠自己的努力去谋一条生路。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代官发学有所成,由学徒变成了师父,考虑到当地的留守妇女和老人无法外出务工,他开始把大家召集起来,把自己所学手艺传给他们,让大家跟着一起学习竹编手艺,并把竹编手工艺品通过网上销售和实体销售的方式带领群众就业增收。
代官发说:“我们现在销售方式以网上和实体销售为主,编的分为两个品类,一个是工艺品,一个是农用产品。比如小果篮、小簸箕,二维码就是工艺品,看上去比较美观舒服, 农产品是针对农户用的簸箕、背箩等,我去年由于出了车祸,不能外出打工,社区上有这个平台,他们请了师傅来教,我就来学的,靠自己的努力去学,给自己谋一条生路。”
编制现场,几个学徒围坐在一起,代官发总是耐心细致地讲解和进行技术指导。
从炎山镇搬迁过来的刘贵忠老人,今年68岁了,却有着30多年的竹编手艺。在竹篾编制方面,刘贵忠老人有丰厚的功底,现在有专人进行技术指导,他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
在编制品摆放区域内,一个方形的竹编“付款二维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代官发告诉记者,手工编制这个二维码必须把几千年的传统竹编手工艺和现代化科技信息紧密结合,同时还要大胆进行创新,才能把竹编手艺的美和技术展现得淋漓尽致,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满足市场需求,才能带领群众在就业增收的路上长久立足。
“根据市场需求,以新工艺和传统工艺结合满足市场需求,所以该改进的必须要改进,才能把这些工艺品和农产品才能长期维持下去,搬进来的群众生活才有保障,我们在老传统的农用产品上,要把技能技术提升一下,既美观又好看,还适用。”代官发说道。
下一步,代官发表示将进一步提升群众的竹器编制技艺水平,力求带动更多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实现“增收顾家两不误”。
(昭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代荣 李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