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用心中的一束光照亮更多的人——记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王海涛

来源:学习强国  更新时间:2021-11-11 09:24  作者:魏爽  责任编辑:虎伶俐


2020年2月,王海涛赴湖北武汉执行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转运任务。资料图片

“能够获得这份荣誉感到很光荣,这份荣誉也是我今后工作道路上的‘加油站’,我会更加努力,积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做道德的践行者、时代的奋斗者。”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青海省红十字会二级巡视员王海涛激动地说。

作为一名职业救援专家,对于王海涛来说,每一场灾难,都是瞬息万变的战场;每一次救援,都是生死以赴的逆行。他曾参与国内外地震、台风、洪灾等多起灾害救援,足迹踏遍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四川雅安、云南鲁甸、青海玛多等受灾地区。王海涛的手机里,存着许多他参与过的救援现场照片和视频,他能准确说出每一次救援的时间和抢救人数。

“这些不是照片、数字,而是一条条人命、一个个家庭。”“人命关天”这四个字,一直烙印在王海涛心中。

2020年2月7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向青海省红十字会下达了派遣救援队的命令,要求组派5名医生、5名救护车驾驶员,赴湖北武汉执行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转运任务。王海涛主动请缨,担任救护转运队队长一职,义无反顾地踏上武汉疫情防控一线。

救护转运队2月8日到达武汉。作为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王海涛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他第一时间组织队里的五名党员召开了党员大会,研究成立救护转运队临时党支部,向青海省红十字会机关党委提交了成立临时党支部的申请,并率先缴纳2000元特殊党费。临时党支部的成立凝聚了大家抗击疫情的力量,两名救援队员也在疫情防控一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回想起在武汉的42个日日夜夜,王海涛记忆犹新。每趟转运都是一场生死接力,救护车颠簸过大容易导致病人呼吸受阻,他们与危重症患者零距离接触,防护稍有纰漏,就面临被感染的风险。抵达武汉后的第三天,王海涛接受了第一个转运病人的命令,当晚10时多,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一位病患病情突然恶化,急需转运至重症监护室抢救。两个病区步行距离不超过500米,由于患者血氧饱和严重不足,稍有颠簸会造成病情进一步恶化,看到患者痛苦地蜷缩在推车上,王海涛如履薄冰、谨小慎微,尽可能减慢车速、减轻颠簸,并不时通过后视镜观察情况,仔细观察车速对患者的影响,500米的路途,开了足足5分钟。

风雪交加的武汉,虽然护目镜已经布满雾气,但王海涛没有丝毫停留,因为他就是生命的摆渡人,他就是生命的护航者。为了节省防护服,他穿上纸尿裤,为了完成转运任务,他经常错过饭点。他的脸上有了深深的勒痕,鼻梁常被磨破,随身衣物经常被汗水湿透,手被手套勒得发胀,双脚双腿肿胀……转运患者数量增多,王海涛和队员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最多的一天他们要转运159人。面对困难,他带领队员以大无畏的精神战胜挑战、迎接曙光,展现出高原红十字铁军的良好精神风貌。

在武汉抗疫的42天时间里,他带领9名救护转运队勇士共转运重症危重症患者2417人,占全国红十字会系统重症危重症患者转运人数的80%以上。

抗疫归来后,王海涛通过线上线下开展抗疫精神宣讲50场次,并先后获得“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青海省优秀共产党员”,入选2020年“中国好人榜”等。

在今年的青海玛多“5·22”地震抗震救灾中,王海涛在青海省红十字会党组的统一安排下,当日凌晨3时火速集结队伍,带领青海省红十字会救援队以及救灾物资车队前往玛多县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抵达玛多后,王海涛和同事们冒着风雪,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为受灾群众搭建帐篷、发放物资、排忧解难。5月24日,因高原缺氧极度劳累,王海涛流鼻血不止,面色苍白,全身无力。在领导的再三劝说下,他才极不情愿地离开现场,返回青海西宁。第二天到达西宁后,顾不上休息,王海涛又投入到紧张的后方支援抗震救灾工作中。

“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今年57岁的王海涛将毕生践行。他说:“在前进的道路上,在追梦的征程中,唯有点亮自己,才能更好照亮别人。”

王海涛仍然时刻准备着,奔赴下一个战场……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