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1-10-02 21:39 作者:陈允琪 郑远见 赵子蛟 郑远见 责任编辑:马进荣
冬季的清晨,跳墩河上水雾徐徐升起,山水相依,宛如泼墨山水画,高原“精灵”黑颈鹤在这个静谧的环境里缓缓醒来,开始欢快地嬉戏。黑颈鹤逐年增多,这与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年来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分不开。
最美湿地
大山包自然保护区位于昭通市昭阳区西凉山片区,距昭通市区63公里,总面积192平方公里,最低海拔2210米,最高海拔 3364 米。气候冬寒夏凉,年平均气温为 6.2℃,年日照数 2200—2300 小时,无霜期80—125天,年降雨量1100—1340毫米。大山包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黑颈鹤及其生境——亚高山沼泽化草甸湿地生态系统。
在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着5958 公顷高山沼泽化草甸湿地,占保护区总面积的 31%,是黑颈鹤等越冬候鸟的重要栖息地。2004年12月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1年12月入选“中国最美湿地”。大山包湿地位于金沙江和牛栏江交汇处,金沙江流域溪洛渡、向家坝等梯级水电站的上游,是昭阳、鲁甸坝区的生产生活水源地,是库容达3.6亿立方米的大型“渔洞水库”的主要汇水区域,是金沙江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种丰富
几只美丽、珍奇的大鸟飘然而至,声声鸟鸣,立即把大山包湿地唤醒。这种颇具仪式感的出场,不同凡响,既是自然生态向好的明证,也激发了人们对鸟类的喜爱。村民们逐渐认识到保护自然、守护生态的意义,爱鸟护鸟成为自觉行为,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结盟。
大山包植物区系处于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和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过渡地带,物种资源丰富,保护物种多,是生物多样性物种基因库。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内保留了滇东北高原面积最大的原生性植被类型,集自然性、典型性、脆弱性、多样性于一体。
根据《中国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植物》《云南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等已有文献资料显示,目前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已经发现的物种有鸟类15目33科119种。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内鸟类的目、科和种的数量约占云南省鸟类的75%、46.48%和13.18%。包括6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颈鹤、白鹤、东方白鹳、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以及20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黑翅鸢、黑鸢、苍鹰、雀鹰、松雀鹰、普通鵟鸟、白尾鹞、鹗、燕隼、灰背隼、阿穆尔隼、红隼、白腹锦鸡、蓑羽鹤、灰鹤、领鸺鹠、斑头鸺鹠、短耳鸮等;脊椎动物28目68科253种;两栖类1目4科6种;爬行类2目3科11种;哺乳动物7目21科63种;昆虫15目71科223种,包括1个新亚种(硕步甲云南亚种)、1个中国特有种(金缘虎甲)和10个中国新纪录(大黄赤蜻、嘎哈色蟌、双丽色蟌、小蠼螋、锡金齿蛉、淡蓝步甲、后方步甲、红泥叩头虫、淡红池沼石蛾、灰纹石蛾);水生生物566种;管束植物122科413属737种。这些丰富、珍贵的物种,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保护价值。
高原精灵
清晨,黑颈鹤在这个静谧的世界里缓缓醒来,开始欢快地嬉戏。一双翅膀微微扇动便优雅翩跹于天空。蓝天、水面、湿地都是它们的最爱。在大山包自然保护区,人与鸟,人与自然相依相偎。
大山包湿地是黑颈鹤及斑头雁、赤麻鸭等众多候鸟的越冬栖息地。黑颈鹤属我国特有的世界性珍稀物种,是世界15 种鹤类中被科学界发现最晚、唯一终生生活在高原上的鹤类,属珍稀濒危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1994年被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列为易危(V)物种,1995年被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列为世界急需拯救的濒危物种,1996 年被收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由于黑颈鹤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劣,繁殖率低,数量稀少,被称为“鸟类大熊猫”。
自 1990 年以来,到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种群数量已由200 余只增长到2021年的 1400 多只。大山包湿地为世界上10%以上的黑颈鹤种群提供了良好生境,是云贵高原最重要的黑颈鹤越冬栖息地。每年10月底开始,黑颈鹤陆续由若尔盖草原南下到达大山包越冬或中转至贵州草海、曲靖会泽、巧家马树、永善茂林等地,至翌年3月中下旬开始陆续北返繁殖地若尔盖大草原。在大山包越冬生活180天左右,最长的鹤群停留时间达210多天。
人退鹤进
1988年12月4日,云南大学王紫江、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所仇国新等专家在大山包考察时,确认每年到大山包越冬的大型候鸟就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2004年12月,经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局批准,大山包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编号为“第1435号”;2005年10月31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昭阳区“中国黑颈鹤之乡”美称;2011年12月,在《人民日报》和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举办的最美湿地评选中,大山包湿地被评选为“中国最美湿地”之一;2016年,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以下简称“大山包管护局”),下设大海子、跳墩河、长会口、勒力寨、大河边5个管护站。
为切实加强管理,昭通市和昭阳区于 2003 年制定发布了相关文件,就国际重要湿地的保护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2008 年 9 月 25 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云南省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并于 2009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2018年5月30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云南省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的决定》已由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公布,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市林草部门和昭阳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先后实施了保护区建设、国家湿地保护补助、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一系列湿地修复与保护项目建设。采取退耕还湿还草、筑坝蓄水修复湿地、天然泉眼保护、人工种草恢复植被、裸地修复改善湿地生态保护等工程,扩大了湿地面积,提高了湿地生态品质,有效改善了黑颈鹤的栖息环境,共恢复湿地20000余亩。湿地面积从3150公顷增加到5958公顷,使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得到全面提升。
截至到2020年12月,从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迁出部分村民共1696 户7923人。并将迁出村民所余留的耕地全部恢复成草场和湿地,给予农户退耕补偿,助力“生态补偿脱贫一批”,使退耕农户大批青壮年劳力逐渐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显著提升了当地居民收入水平,促进了保护区健康和谐发展,实现民生与保护双赢。
科学管理
为了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湿地、保护黑颈鹤的行动中来,大山包管护局充分利用“2·2世界湿地日”“3·3世界野生动植物日”、4月“爱鸟周”、冬季“迎鹤节”等契机,通过摆放科普挂图、宣传展板展示、知识问答、表演节目、举办讲座和培训、参观科普宣教馆、编发科普宣教资料等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方式,普及鸟类识别、鸟类救助、湿地功能、湿地和黑颈鹤保护等生态文明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让科普宣教进市区、进校园、进村庄。截至2021年5月,共开展活动300余场,受众超过10万人次,编写科普宣教资料和乡土教材达20多种10余万份,黑颈鹤宣传纪念章、纪念品等2000多件,有效提高了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开展生态保护的过程中, 该管护局积极撰写拍摄图文资料上报和投稿,大量大山包自然保护区作品被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官方媒体采用刊播。截至2021年5月,共有3000多件图文稿件被《国家生态保护丛书》《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中央纪委监察部、国家生态环境部、云南省委省政府等上百家官方机构采用刊播,对宣传大山包自然保护区、保护黑颈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自 2003 年以来,大山包自然保护区与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先后开展了植物调查、黑颈鹤迁徙路线及越冬生态习性研究等科学调查研究,探索科学保护黑颈鹤的方法和措施,为科学化管理和保护黑颈鹤提供了技术支撑。充分利用扶贫攻坚政策整合资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减少人为活动影响。积极争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保护区列入联合国GEF4 个示范区之一,开展全球环境基金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中国候鸟保护网络项目建设,开展湿地及黑颈鹤保护宣传、村民生产生活技能培训、科学研究、社区共管等工作,探索保护区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经验。
整合社会力量,动员群众参与,形成保护合力。大山包气候恶劣,属于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的高原冷寒气候。冬天寒风刺骨,工作人员冒着冰冻积雪工作,巡护和救助途中经常会遇到交通、冷冻等意外事故。但是,他们依旧不畏艰险,长期坚持奋斗在保护工作第一线,实行巡护监管常态化,用生命和青春守护着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守护着黑颈鹤,对影响黑颈鹤栖息和损坏湿地的行为进行及时查处。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建立至今,共开展野外巡护监测3000多次,有效处置火灾、盗伐、滥伐、非法移植野生植物、采石挖沙、擅自改变林地用途、违规放牧、偷猎、贩卖野生动物等各类违法行为600起,处理违法人员200多人,有效维护了黑颈鹤等野生动物的安全和国际重要湿地的完整。
倾情守护
钟爱黑颈鹤的摄影人,拍摄到黑颈鹤在水面、湿地、田埂边一个个美丽瞬间。黑颈鹤自由诗意地栖息,与天地合为一体,是大山包自然保护区最美的生态画卷,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人来鸟不惊”的意境倏然而生。
陈光会一家两代人,当起了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和保护区护鹤员。在每年的越冬期,陈光会每天都要查看情况和清点黑颈鹤数量,配合保护区工作人员救治伤病鸟类等,并在食物短缺的时候为黑颈鹤投放食物进行救助。长期的相处,让陈光会和黑颈鹤建立了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只要陈光会一吹口哨,黑颈鹤就会呼朋引伴向她围拢来,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护鹤天使”。护鹤员一代接一代、一年又一年默默地守护黑颈鹤栖息的家园,也是守护我们的家园。
大山包管护局的全体干部职工是进行保护管理大山包生物多样性的一线工作人员。大山包曲曲折折的乡村巡护道路,全部巡护一圈,驾车要一天,巡护里程达 100 多公里。工作人员上山值一次班,就得脱一层皮,黑幼黑的脸上因长期缺氧渐泛“高原红”。他们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工作虽然艰苦他们却满腔热情。
2012 年,数九寒天,气温降至零下19℃,山川大地全部被冰雪封冻。为了保护黑颈鹤,保护区工作人员不畏艰苦与寂寞,昼夜守护在大山包,以保护区为家,以黑颈鹤作伴,白天外出巡护监测和调查,晚上继续值班守护。
一个冬日的早晨,工作人员郑远见、赵子蛟、彭川、蔡睿等人冒着风雪开展野外巡护监测。当巡护到大海子水库边时,意外发现 6 只黑颈鹤被困在水库中心,其中有 2 只黑颈鹤掉进冰窟窿里已经奄奄一息,冰面上的几只黑颈鹤不停地用喙啄冰窟窿,试图救其脱困。冰面上的黑颈鹤渐渐体力不支,并多次险些掉进冰窟窿,却一直不愿离开,它们伤心欲绝地守护在冰冷且危险的湖心,情况十分危急。鸟儿有情,人间有爱。工作人员从附近村民家借来小船,准备划船前往湖心救援。但冰厚、雪大、风急,大家苦战 20 多分钟,小船只前进不到 20 米,冰窟窿里的黑颈鹤眼看就有溺水死亡的危险。无奈之下,工作人家找农户借来皮衣皮裤穿着,然后用棍棒敲碎冰面徒步走进冰湖救援。工作人员手脚被冻伤,但仍然奋勇前进,为救援黑颈鹤奋不顾身地与风雪冰水搏斗。经过 30 多分钟的努力,终于冒险从齐胸深的冰窟窿里将 2 只生命垂危的黑颈鹤救出,立即抱回救护站,清洗伤口并上消炎药,并把它们安置在野生动物救护站内观察疗养。40 天后,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2 只黑颈鹤恢复了健康,重新回归自然。“冰窟窿救鹤”是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一个剪影,也是人与黑颈鹤和谐相守的温馨画面。
延续大自然的美丽,需要更多的人直视生态保护,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自觉转化为保护行为,从而有效提高生态保护水平。随着生态的进一步修复以及黑颈鹤食物源基地建设,国家职能部门与老百姓的共和谐共管护及社会大众广泛参与并支持保护事业,大山包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成绩。只有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发展高山特色农业等,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大自然赐予的美景和财富才能够得以发展延续,才会出现今天让人沉醉的鹤舞高原的和谐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