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论树立正确党史观

来源:学习强国  更新时间:2021-07-16 09:56  作者:宋月红  责任编辑:虎伶俐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在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正确党史观是唯物史观在认识和研究党史中的指导、运用和发展。党史学习教育,必须以正确党史观为思想理论基础,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从党的非凡历史中守初心、担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一、正确党史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史,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探索党的历史发展规律,以史鉴今,不断开辟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前进道路,并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党的历史发展的进程与成就、经验与规律的重要论述。这是正确党史观的基石与核心要义,并不断予以丰富和发展。

党史观的首要问题是何为党史,这关系党的历史发展的主体性与实践内涵、必然性与规律性。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就指出,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为此,他建议“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找出来再看看”。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又一次指出,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对于党的历史问题,党总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党的历史问题同党和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也同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养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同的党史观,对“何为党史”这一问题就会有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回答,进而影响到对党的历史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否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统一,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是党史观合乎党的历史发展与否、正确与否的试金石。

正确党史观,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体运用到对党史的认识和研究中,把党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党的自我革命和推动社会革命统一起来,深刻反映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探索和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党史观深刻揭示,党史就是党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业史、探索史和奋斗史,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壮大史。

树立正确党史观,有利于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探究其历史规律,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习近平总书记从思想理论、使命担当、政治本色和精神境界等方面,对党的历史发展作了深刻阐述和揭示: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党的百年历史也是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贯彻并蕴涵于党史的整体与全貌,深刻彰显“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的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深刻揭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历史主体性和规律性,深刻昭示党之所以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深刻阐明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力量。

二、树立正确党史观,必须以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根本来源和依据

历史是历史观的根基和依据,党的历史发展是正确党史观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跨越,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新纪元,走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社会制度基础。党在领导人民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实现国家空前团结统一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制定并推行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施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形成和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此,新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累宝贵历史经验。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领导人民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复杂而艰辛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探索、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经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开创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党领导人民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正确认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领导人民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历史发展表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在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不断深化和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领导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坚决打好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面向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奋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树立正确党史观,就要围绕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根据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正确认识和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深入理解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而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三、树立正确党史观,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和安身立命的基础。古人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从正反两方面来说,尊重历史、维护历史极其重要。唯有心怀敬畏和良知,才能在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创未来。

任何历史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过程。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认识和研究历史,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撇开相应社会历史条件和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对于历史人物特别是革命领袖的评价,“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是历史发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影响并参与到历史过程之中。认识和研究历史,若撇开或抹杀其所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将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在于,从其所谓立场和观点出发,尽其所能地“变幻”历史事实、模糊历史认知,进而搞乱人们在历史问题上和社会生活上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将历史特别是党史、新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作为主要对象而肆意“虚无化”,其要害在于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历史的尊重与否,是能否正确认识和研究历史的逻辑起点。历史虚无主义问题是一种历史认识问题,从认识根源和作用对象来说更是一种历史观问题。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歪曲或虚构历史事实,是对待历史及其问题的主观主义和实用主义,实质是历史认识和价值上的唯心史观。

树立正确党史观,要站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上探究党的历史发展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精神,牢牢把握党史的主题主线、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深化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四史”宣传教育,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更加广泛而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历史依据,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