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云南金平“英雄十姊妹”女子民兵班: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来源:学习强国  更新时间:2021-06-23 22:34  作者:吴富水 罗宏伟 马中发  责任编辑:虎伶俐

6月的金水河,连身体周边的空气都是热的。59岁的韦红芬带着小孙子坐在家门口的凉棚下乘凉。不是重要的节假日,韦红芬没有像往常那样穿着傣族传统的筒裙,随身套了一条薄裙子,不时还要拿扇子给小孙子扇两下,日子过得恬淡而悠闲。

韦红芬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水河村“英雄十姊妹”女子民兵班第一代民兵,也正是她在当时脱下自己的筒裙做成担架,抬回了一名伤员,让金水河村民兵连二排六班的10名傣族少女集体荣立一等功,被中央军委和原昆明军区分别授予“英雄十姊妹”和“十姊妹支前模范民兵班”光荣称号。

“我是女子民兵班里年龄最小的,那时候才17岁。保家卫国战争爆发后,我主要负责运送弹药,还在中国这一侧接收男民兵抬回来的伤员,帮着抬到指定地方。”韦红芬回忆,在金平县边境一线的村寨都会组建民兵连,金水河村的民兵连有3个排,每个排都有一个女子民兵班,村里的人大都参加了民兵班。当时平均年龄只有十七八岁的韦红芬和童红英、李建珍、韦兰仙、罗秀珍、童红珍、罗翠华、陈爱珍、易红英、黎红英10个人组成民兵连的二排六班,童红英任班长、罗秀珍任副班长。

“和其他班一样,女子民兵班也要接受枪支使用与军事战术训练,和正式的军人训练基本一样。”韦红芬对记者说,当年战争爆发,班长童红英带领她们为参战部队运送弹药后,主动到藤条河边帮助接收伤员。

在藤条河边,她们一直等到凌晨时分,遇到了男民兵抬回来的两名伤势严重的伤员,其中一名年仅18岁的伤员腹部被弹片击中,生命危在旦夕。可担架只有一副,童红英突然说:“脱下我们穿的筒裙做担架不是挺好吗?”在场的男民兵急忙说:“这不行。”在傣族人的历史文化中,傣族少女的筒裙是不能让男子随便碰的。看到伤员在流血,情势危急,她和李建珍顾不上传统风俗观念,主动脱下筒裙,串在竹竿上做成了“筒裙担架”。最终,伤员被抬到指定的地方。

韦红芬说,她只是觉得自己做了一个民兵该做的事情,没想到事情传开后,她和姐妹们获得了很多荣誉,被称为“英雄”。

“她们是中央军委和原昆明军区分别授予的第一代‘英雄十姊妹’。42年来,她们的精神一直在传承。”金水河镇武装部部长陈富荣说,如今,很多第一代“英雄十姊妹”的女儿或者儿媳妇也成了第二代、第三代“英雄十姊妹”民兵班的民兵,至今已经传承至第九代,而“英雄十姊妹”的旗帜一直在边境一线高高飘扬。第九代“英雄十姊妹”民兵班的民兵们积极配合驻地部队官兵开展边境巡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参加爱国主义宣讲活动,配合相关部门打击跨境犯罪,大家都在争做边境线上反渗透、防泄密的尖兵,在边境线上形成了一幅幅生动亮丽的戍边剪影。

一代代的女民兵,传承的都是“英雄十姊妹”的精神。2013年,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下,“英雄十姊妹”党支部成立,“练精兵,当好‘四种兵’”“筑堡垒,开展‘三项活动’”“建长城,实行‘三面联动’”等活动如火如荼开展,在守好边境、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同时,学习党史、宣传党的政策、讲述党史故事成了新一代“英雄十姊妹”的时代责任。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