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父亲的入党故事:执着追求 无愧于党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1-05-26 19:34  作者:王淑兰  责任编辑:赵磊明

王淑兰

值此建党10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我的老父亲。—— 题记

我的父亲生于1932年4月,他出生在一个偏僻贫困的小山村,现在已是年近九旬的耄耋老人。父亲于1951年9月从家乡参军入伍,1964年10月以连级身份转业回到地方工作,军旅生涯十三年。在部队期间,荣立三等功三次。他于1952年4月入团,1954年10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到今天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父亲已是拥有67年党龄的共产党员。

1951年9月,父亲在家乡镇雄报名参军,经过体检、政审等环节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原25军128团,后整编为14军123团。这批新兵驻防的目的地是滇西保山,他们从兵源地镇雄出发,边行军边训练,走走停停,一年后才到达保山。这批新兵从镇雄出发,步行一个星期后,于9月底到达昭通,在昭通过的国庆节。从镇雄到昭通的行军途中,父亲不叫苦不叫累,每到休息地,就主动扫地、打水、烧水,为战友的休息做好所有准备,他的表现得到上级和战友的认可。

部队在昭通驻训了半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反”运动,即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三反”运动期间,发展团员、党员的活动都没有开展,全部停止,这时候的党员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加入党组织的,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是久经考验的老革命、老党员。在这段时间里,父亲萌生了加入党组织的念头。听父亲讲,那个年代入党特别难,门槛很高,必须是经过长时间考验,真正优秀的人,才能被吸收进党组织,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件人人向往、人人羡慕的无上光荣的大事。要入党,前提条件必须是团员,团员才有资格申请入党。父亲在家时,读过四年书,按当时的划分,文化程度为高小,在那个年代,大部分人都没有进过学堂学习文化,父亲算是少有的文化人。“三反”运动结束后,父亲向团组织递交了入团申请书,团支部书记谢开文找他谈话,先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又问“申请书是哪个帮你写的”?父亲肯定的回答“是我自己写的”,谢开文书记微笑着点头,眉宇间流露出肯定和赞许的表情,这赞许和肯定有两层意思,一是入团申请书写得好,二是积极要求进步向组织靠拢,思想意识好。1952年4月,部队离开昭通,向滇西进发,5天以后到达会泽,在会泽休养了一周,通过入伍以来的行军过程的考验,父亲在会泽顺利入了团。父亲的原话是说“入了团,以后就要往党员奋斗”。在一同入伍的战友中,父亲是第一个加入团组织的,入了团,他在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迈进了一步,离党组织又靠近了一步,离实现理想又进了一步。

父亲所在的部队从会泽出发,又经过半年走走歇歇的行军,1952年10月来到了驻防地—一保山市龙陵县镇安镇。保山,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东与大理白族自治州、临沧市接壤,北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相连,西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毗邻,西北、正南同缅甸交界,国境线长170公里,龙陵县镇安镇位于县城北部,怒江西岸,被誉为龙陵县的“北大门”,地理位置很重要,部队在此驻防对保护西南边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953年2月部队开始发展党员。父亲说,那个时候入党好困难哟,哪里像现在有的年轻人认为入不入党的无所谓。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父亲自入伍以来一直追求的人生目标。接下来的入党过程有一点小波折。从1951年参军入伍,直到1953年2月部队开始发展党员,父亲此时已多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已参加第一批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他是当年一同入伍这批战友中第一批参加入党培训班的学员。听父亲讲,能够参加入党培训班的人少之又少,每个连只选拔一两个人参加,都是在全连表现好、拔尖的人才能够入选,全团上千人的队伍,能够参加培训的也只有二三十人。培训回来后,指导员对父亲说:“啟富同志,经过多方面的考验考察,你各方面的表现都达到入党条件了;就是家庭出身这里有问题,你自己向党组织汇报说家庭出身是贫农,但是你的军人登记表上登记的是中农,你只要承认自己是中农,马上就可以填写入党申请表了;如果你说自己是贫农,就需要去调查。”父亲回答:是军人登记表填写失误了,自己的家庭出身三代都是贫农,希望组织去调查,彻底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指导员立即着手办理,部队寄了信函到地方上去,要求地方政府配合部队,了解、证明父亲的家庭出身问题。从1953年2月到1954年10月一年多的时间里,地方上一直没有回函回信,父亲的入党就因为家庭成分这个问题就这样被搁置下来。在这期间,指导员曾几次对父亲说:如果你承认你是中农,和军人登记表上记录的一样,马上就可以填表入党。父亲回答:我的家庭出生确确实实是贫农,如果为了入党私自改变了家庭成分,就是欺骗党组织,就是对党不忠诚、不老实,我不愿意这样做。在那个年代,家庭出身是很重要的,家庭出身是贫农,就意味着你是无产阶级,根红苗正;中农也是农民,是基本能解决温饱的农民,中农这个成分,也是农民阶级,对个人前途没有影响,在政治上对他入党也没有一点影响。而父亲就是这样执着,宁愿冒着可能入不了党的风险也不愿做出欺骗组织、违背意愿的事。

1953年5月,父亲被部队推荐要去上步兵学校,那个年代,部队宣传的是要不走样的学习苏联体制,到步兵学校学习,三年毕业后就可以提干,就是“辈子兵”了,一辈子都当兵;是职业兵,那是多么光荣、多么让人羡慕的职业啊!连长找他谈话,父亲明确表示:入党问题还没有解决,不想去上军校。那时候上军校,没有文化的战士先要学三年的文化,再学习两年的军事,五年以后才能毕业;而父亲属于有文化的人,进入军校可以直接参加三年的军事学习,毕业回来后就可以提干了。父亲却不这样想,在他的思想意识里,入党是首当其冲的大事,这件事比什么都重要,比提拔当干部更重要,入党问题不解决,提拔当干部也不愿!连队把这个情况往营部报告,营教导员、营参谋长找父亲谈话,父亲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部队已经在这里考验了我这么多时间,如果我去上军校,新的环境,一切从头开始,还要重新再考验我几年,就更不知道什么时间能够加入党组织了?”营教导员说:“你的心思我都明白,只是你去上步校是团党委专门点的名,我们不敢把你留下,你是非去不可的”;营参谋长说:“其实呢,我们也舍不得你离开;即使你不去上步校,对于你这种优秀的人,我们也会提拔使用的”。父亲回答:“提拔不提拔的都不重要,党籍问题解决不了,党的组织会议都不能参加,以普通群众的身份去当干部,别人都会看不起你。”为了不去步兵学校学习,父亲在体检身体的时候动起了脑筋。体检是在保山进行的,他就想到:如果说自己身体这里那里有问题呢,怕被医生检查出来,不敢说;于是,在检查视力的时候,父亲就故意出错,回到了原部队,放弃了去军校学习的机会。

转眼到了1954年10月,这时候父亲已经当上了班长,他是一同入伍的战友中第一个当班长的,其他的班长都是建国以前参加革命的老兵。父亲是一班班长。那时候,一个班住一间房,一个排住一栋房,排长就和一班住在一起,排长的床位和一班班长的床位在一起。一天晚饭后,通讯员到营房给父亲送来一封信“啟富同志,你有一封家信”。排长正好和父亲在一起,他抢先接过信来,一把就撕开看了起来。原本部队的要求是不能随便看别人的家信的,因为父亲和排长的关系处得融洽,排长就抢在父亲前面看了家信,他边看边说“土改了,家里分到了土地,分到了马……”“咦,你的家庭出身怎么会是中农呢?中农怎么能够分到土地、分到牲畜呢?”排长马上拿着这封信去找指导员。一封家信就这样无意中证明了父亲的家庭出身,解决了地方政府迟迟没有回函的问题,父亲很快就填表入了党,用他的原话来说“入党很困难,又很容易,就是一封信就解决大问题”。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父亲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一直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在部队期间,还是回到地方工作,几十年间,他都配得上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个称号。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