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更新时间:2021-05-17 02:09 作者:李亚彪 朱青 马姝瑞 责任编辑:虎伶俐
新华社合肥5月16日电 最动人的科技之光,是能够照亮民生的那一束。
从传统农业大省到科技创新策源地,从“关键变量”到“最大增量”,作为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于一身的安徽,在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同时,不断用“科技之光”照亮小康之路,把一项项科技新突破,变成了千家万户触手可及的幸福……
“大智慧”鼓足小康底气
清晨,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监控室里,电脑仍在发出规律的蜂鸣声,这是遍布合肥路面、桥梁、地下管网的8万多套传感设备实时监测的“城市心跳”。
这一“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每天实时采集500多亿条数据,用来预警城市燃气、供水、路面、桥梁等各类突发险情,守护着整座城市的安全。
据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统计,较运行前,合肥全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了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了70%。
而科大讯飞研发的“城市超脑”同时也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运转。疫情期间,“城市超脑”助力交警在10多万辆车辆中快速锁定“目标车辆”。这些源头核心技术来自安徽本土的科创成果,一面“顶天”,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一面“立地”,以解决民生所需为出发点,守护着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
2020年,安徽全省8559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超过1.3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龙头”和拉动居民就业、收入增长的“基石”。同时,科创成果又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完善、人居环境提升等方面,为百姓创造出人人共享的发展成果。
长期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安徽创新馆馆长陈林表示,科技创新能力正是安徽近年来活力增长的源头,也是安徽以“大智慧”锚定发展的体现。有了经济主战场的稳健增长,安徽奔小康的步态更显信心和底气。
“接地气”擦亮小康成色
走进江淮大地,科技创新带来的高品质生活每一天都在刷新着人们的想象。
在六安市舒城县山七镇中心小学里,借助人手一部平板电脑,具有点读与标注、投屏讲解、个性化作业等丰富功能的“智慧课堂”已陪伴孩子们近一年的时间。
副校长谢兴益说:“当大山里的孩子们借助前沿科技设备,真正徜徉在《海上日出》这样的课文意境中时,科技已经承载了我们对孩子教育最好的期待。”
“高大上”的科技创新在百姓生活中化身为无数细节。
“安徽造”家电产业已加速向智能化、定制化方向发展。一台智能冰箱就可以变身“管家”,随时能够告诉主人什么菜已经吃完了、牛奶是否即将过期。
在合肥市,我国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试点落户海恒社区,首批10辆无人驾驶电动汽车已于今年年初向该区域内40万居民启动载客路测服务,居民只需下载指定App,就可以像呼叫网约车一样呼叫无人驾驶汽车。
在大别山区,5G网络已在大山中“织成”,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山货网红”,金寨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电商年交易额已超过30亿元……
中国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安徽百姓在为这些科技成果骄傲的同时,也在为更加便宜而高清的液晶电视、手机预约即可上门的智慧医疗、实时检测农残的智慧菜市而欣喜。
科技“一小步”,生活“一大步”。
安徽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安徽,新科技应用从未忘记“接地气”,在为社会大众创造高品质的生活中,让江淮大地的小康成色更足。
“新动能”注入小康未来
在合肥市郎溪路小学,11岁的韩金博和他的同学们每天感受着智能手环带来的“科技感学习”,这个手环可以实时监测学生体能状况、打卡课程,少年们也由此生发了对未来科学知识的向往。
在滁州市定远县,无人机植保、手机控制全自动一体化灌溉、电子小麦地图……从种到收,承包了500多亩土地的种粮大户张辉也在科技创新的影响下即将再一次迎来丰收,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加大技术升级投入的信心。
在“中国长丰草莓小镇”,“新农人”田峰眼看着种了上百年草莓的长丰县不仅“长”出了智能温室、悬挂式无土栽培,还“变”出了一层层草莓苗自动灌溉施肥的“瀑布”和自动开窗、灌溉、测温的智能大棚……“是先进科技打造了长丰草莓的高品质。”他说。
这些获得感,透出未来发展潜力再次开始积聚的信号。
“全社会不断凝聚科技创新共识,不断积蓄和激发科技创新潜能,这是安徽科技创新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密码’。”安徽创新馆馆长陈林说。
全社会参与创新的氛围,足以让6100万安徽人对未来充满想象。
在合肥,市委市政府12名相关负责同志在2020年全部有了“链长”的新职务,他们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12个重点科创产业链,分头负责解决企业困难,为企业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为了让研发和转化间形成良性循环互动,产业链和创新链之间更紧密地“缠绕”,让更多技术、资金、人才都向安徽加速聚集,安徽在全国率先探索“人才+成果+金融+基地”模式,吸引了近千科技团队在皖创办公司,转化先进科技成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一系列新政策支持下,安徽还围绕优势领域产业创新需求,建立了近300家企业院士工作站。
科技创新的力量使安徽奔向小康的脚步更加扎实有力。2021年第一季度,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达9529亿元,同比增长18.7%。这个传统农业大省一连串“逆袭”的背后,正是科技创新力量的厚积薄发。
“创新改变生活,科技点亮小康。未来,安徽的民生幸福指数会更高。”陈林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记者李亚彪 朱青 马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