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昭阳党史人物传‖李长猛传略

来源: 中共昭阳区委党史研究室  更新时间:2021-05-13 10:52  作者: 佚名  责任编辑:赵磊明

 

李长猛,昭通县南城区人,回族,1921年12月生于平民家庭。幼年丧父,一家人生活靠母亲帮人缝皮衣维持。在艰难困苦中母亲供他读完小学和初中。

他在学校刻苦学习,积极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与进步同学李祥荣、朱君和、孙志能等组织进步活动,读革命书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与同学组织了“学生抗敌后援会”,举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宣传活动,到街头、乡村进行宣讲“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募捐支援前线。

1939年初,在舅父的帮助下,考入昆明昆华中学高十九班读书。在校期间,组织同学陆琼辉、董治安、安有年、张暄开展读书活动,谈论抗日形势、中国的前途和中国的革命,读马克思、列宁著作,秘密传阅《共产党宣》、《论新阶段》、《论持久战》等书籍,在思想上奠定了革命的理论基础。

1939年暑假和上昆考高中的同学孙志能到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购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进步书籍,驮回昭通。到昭后同学李祥荣看到后,认为这些书买得太好了,将对昭通的进步青年改造世界观、人生观都是有很大帮助的。这些书籍成了昭通进步青年的精神食粮,建立读书会的重要保障。1939年秋,由于家庭困难,李长猛无力到昆读书,转入昭通中学高五班读书,在李祥荣的指导下继续进行进步活动。创办“读书会”,培养进步青年,发展革命力量。在“读书会”活动中,由朱君和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报告,李祥荣作青年运动的方向和待人接物问题报告,李长猛作目前国际形势报告。“读书会”在昭通中学里反响很大,对引导一大批青年学生走向进步、走向革命起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李长猛突出的表现,同年年底由李祥荣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彻底改造了人生观,踏上为革命奋斗终生的道路。

1939年底,李祥荣上昆向省工委书记马子卿汇报昭通工作情况,马子卿指示,中共昭通党组织以后就由他直接领导。1940年在昭通建立了中共昭通中心特别支部,李祥荣为特支书记,李长猛为支部委员。同年,李长猛发展了孙志能、吴树云同志入党,成立党小组,由李长猛任组长,成员为蒋永尊、孙志能、吴树云,在昭通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开展了讨汪活动,发动了几千人参加了“讨汪大会”,举行了示威游行,会议开得很成功,对亲日妥协投降派起到打击作用,教育了同学们要坚持抗战、坚持民主、坚持进步、反对妥协、反对投降。大家都同意坚持抗战,收复一切失地和台湾,并帮助解放朝鲜。大会结束后大家都提高了觉悟,悲观动摇情绪大有改观。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共云南省工委指示中共昭通特支支部书记李祥荣党在国统区工作的十六字方针:“隐蔽精干、积蓄力量、长期埋伏、以待时机。”李祥荣到昭后,随即向特支成员传达了省工委的指示。李祥荣解释了十六字方针,“隐蔽精干”就是深入群众后才能积蓄力量,培养进步,发展党组织。1941年7月李祥荣高中毕业考入西南联大,根据“转地不转党”的原则,李祥荣还是代表省工委领导昭通党组织,李长猛实际负责昭通的工作。1943年,省工委书记马子卿离开云南,昭通党的工作由云南省工委委员侯方岳领导,李长猛继续负责昭通的工作。李长猛与蒋永尊商量研究,继续发展党的组织,由在一个班内扩大到昭通中学高中各班。李长猛发展六、七班,蒋永尊发展八、九班。充分利用“读书会”,采取个别谈话、谈心,参加各种活动等方式,发现进步青年再吸收入党。先后发展了傅发焜、陈克祥、吴树森、师俊、朱瑞仙入党。教育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如王家骥、张家让、王志、曹明、李孝英等。

1941年秋,省工委通知李长猛接管西南联大工作,在皖南事变后疏散隐蔽到巧家的党员莫安才、徐静珍夫妇,李长猛到巧家接上他们的组织关系,又接上由弥勒隐蔽疏散到缅甸后回国到昭通国立西南师范任教的党员许南波的组织关系。这一时期昭通特支有党员16名,采用单线联系,联系点有10个。

李长猛充分利用“读书会”发展革命力量,开展活动。“读书会”的内容都是讲团结抗日,反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战,对日妥协、退让,丢失大片国土;讲述八路军、新四军到敌后建立许多抗日根据地的事迹,揭露国民党的反共、反人民的本质和皖南事变的真相。在吴启民、黄祖光家开过会,在北正街一家茶院开过会,讨论时事,组织篮球队打球、郊游宣传抗日救国。李长猛在班上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在“读书会”中传阅《整风文献》等22个中共中央文件,然后进行讨论,其中有《反对主观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等,并按内容执行。到农村、矿山、开展土地集中状况、煤矿工人的悲惨生活调查。李长猛到老家鲁甸县岩洞村、凉风台煤矿等地实地调查,调查昭通县的政治经济情况,对公职人员的情况也作了解,对国民党县党部的胡作非为,也进行了调查,特别是县党部书记。对中学的校长和老师也进行了解,发现反动人物,动员老师、同学孤立他。通过调查研究、积累了革命斗争的经验,发展了一批积极分子,如蒋永彬、田应辉、吴启民、金声云、王传德、王传召、李学冕等。1943年李长猛把已经毕业的校友马克让作为发展对象,1945年介绍马入党,将马克让组织关系交侯方岳。这些由他和特支介绍入党和培养的同志,都在以后的工作中作了较大的贡献。如李学冕参加国民党空军,在1949年春从台湾驾机起义到了大陆。马克让入党后,利用会做生意的优势为边纵第六支队筹措经费,1951年调农业部工作,后来任种子局局长、中国种子公司经理。王志,参加滇军,1946年调到东北,参加了长春起义,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1950年到朝鲜去抗美援朝,回国后在东北军垦农场。陇若兰父亲是滇军六十军二十一师师长陇耀,是六十军的核心人物、实力派,云南省省主席卢汉的亲信。中共云南省工委领导侯方岳得知她的特殊关系后,就派李长猛要陇若兰去东北做她父亲的思想工作,鼓励他父亲团结师团级军官,适时促使军长曾泽生领导起义。

1943年7月,李长猛从昭通到昆向省工委领导侯方岳汇报昭通特支工作,至此留昆继续读书。组织关系不变,仍由侯方岳领导,昭通特支的工作实行“转地不转党”的方式,李长猛继续担任领导。侯方岳指示李长猛,报考云南大学,准备在云大建立“云大民主堡垒”,以代替将要北迁的联大民主堡垒。为此侯方岳把报考入云大的老党员王文炳、吕根书,联大的蒋承高、何兴昌等人的党组织关系交给他,要李长猛建立一个昆明最大的特别支部。

1944年李长猛考入云南大学后,党组织提出要克服消极隐蔽思想,不能为隐蔽而隐蔽,不积极工作的思想必须克服。党组织以李长猛为主组成了云大师院第四特支。党组织指示:第一,党为了今后的艰苦血战,此时绝对隐蔽,绝对保密。要斗争重点指向国民党反动派,要准备作长期斗争,要在有理有利有节的条件下进行斗争,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公开组织,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进步人士进行前线斗争,要继续坚持公开工作与机密工作紧密结合进行斗争。第二,要勤学、勤业、勤交友,要深入群众,找到与人合作的共同点,动员群众,要广交朋友,上至教授名流学者、企业家,下至工人贩夫走卒。要依靠进步、团结中间、争取改造落后,孤立打击反动。第三,把群众与部分党员分成与敌作斗争的为第一线、其余为第二、三线,叫李长猛任秘密总指挥。在学生会、系级会工作的同学,组织读书会、歌唱周,歌唱革命歌曲出壁报以领导为第一线,在后面联系的为第二线;与中共云南省工委联系的为第三线。第三线都是隐蔽在群众中的党员,要长期埋伏以进行工作,不能暴露。第四,要大力发展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在先进分子中组织不同等级的读书会,逐个吸收有觉悟、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青年入党,控制大学的各个系和各年级,积蓄壮大的力量。暴露的党员要隐蔽转移。

1945年初云大与师院特支发展壮大,李长猛的工作任务很重。到1946年7月初,特支有党员38名,其中有昭通中心特支的党员共10名到了昆明,这些同志都是在1939至1943年前发展的党员,有斗争锻炼的经验,懂得斗争战略和战术策略。这10名是李长猛、蒋永尊、孙志能、吴树云、陈克祥、傅发焜、吴树森、朱瑞仙、计思慧。其他还有14名,2名到广西,1名到大理,1名交李祥荣,所以只有30名在本支部。云大的吕根书、李钟献、薛祖佑、王文炳,师院的蒋程高、何兴昌等党员共38名,这些人都经过救亡运动的洗礼,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工作,有长期地下时期的革命锻炼,有丰富的斗争经验。1945年开始,李长猛在云大时又发展了董治安、马克让、李长彦、唐懋昌、何美玲、张源英6人入党。由蒋永尊发展了况明聪、罗文贤、胡仁惠3人入党;由李长彦发展了雷永福、杨学俊、王剑锋、李芬等4个入党;李绍华奉组织之命发展了杨林入党;孙志能发展了计思忠入党;傅发焜发展了杨均入党;杨均发展了杨恒入党;蒋永高发展了蒋永彬、王沛入党。由昭通上昆的党员陈书玉交由何美林联系,全部38人。在1945年、1946年、1947年又先后发展了一批党员,增至百余名。他们原先都是长期受党的教育,又经过1945年秋云南军事政变,在昆明两次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日渐成长起来,对党对人民都忠心耿耿。李长猛在1947 年以前一共发展了9名党员。1946年9月27日侯方岳告诉他,昆明可能发生军事政变,滇军八师到越受降,昆明城防空虚,蒋帮第五军特种编制5万余人,全是美式装备。近几日来,每夜有30多架飞机从保山运兵到呈贡机场,黎明运走隐蔽,派人婉劝龙云不要麻痹大意。龙说“毛主席都在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全局是和平的,蒋介石不敢破坏和平”。侯方岳说:“中共党员必须提高警惕,将革命书刊疏散隐蔽,以防政变后大搜捕。”侯方岳预言准确,10月3日凌晨,蒋介石果然发动军事政变,将龙云撵下台。杜聿明发布一系列禁令,李长猛他们有准备,临危不惧。此时李长猛深感侯方岳有预见,并照侯方岳同志指示成功“驱杜运动”,将政变指挥头目杜聿明撵走,撕毁他的一切禁令,各壁报陆续出版,宣传队陆续上街。酿成“一二·一”惨案后,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决定举行大规模的公祭活动,使学生运动发展为闻名全国的“一二·一”运动,苦战四月而胜。因王沛事先报告消息,云大准备充分迎战,无一人受伤。

在学生运动中,特支的党员排在第一线学生自治会中有“一二·一”运动中的陈克祥,其后为蒋永尊。董治安为学生会纠察大队长,为第二线。在其后有李长猛为三线。1946年夏,特务广布流言,西南联大北迁,暑期师生回各县,昆明空虚,将“血洗昆明”。李闻惨案时蒋永尊在学生联合会为主要负责人,潘汝谦、陈克祥、吕根书、傅发焜、尹宜公为第二线,李长猛与陆琼辉为第三线,李长猛负责与省工委侯方岳联系。李闻惨案时,李长彦、朱君毅、傅发焜参与抓凶手上了第一线。1947年11月“助学运动”变为“人权保护运动”,吕根书上了第一线成为学生会主要领导,其他党员是系级会领导人,如政治系1948年就有王文炳、李钟献,以后的学生会中有何美林、唐懋昌,都是学生会的理事。第一线是直接与敌人作斗争的,第二线的是党组织直接联系的,李长猛仍是第三线,与省工委侯方岳联系。

李长猛与李长彦、雷永福到大街上张贴标语,到大南城贴大字报,揭露国民党刺杀李闻的事实和凶手名单。侯方岳知道了,他不准李长猛暴露,但控制不住,李长猛暴露了,侯方岳批评李长猛。因李长猛的暴露影响了省工委侯方岳同志的安全,因而被敌人列入黑名单进行追捕,为此根据党组织命令进行疏散,先后到了会泽、嵩明、宜良等地。

1948年春,李长猛任宜良县工委书记,组织并发动了宜良县武装起义,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武装斗争。1949年8月任滇东北地委委员群工部部长,分管牛栏江以北各县工作,要由六支队带领一个团过牛栏江去与昭通中心特支发动群众,组建部队,扩大游击区,向永善、绥江、大关、镇雄、威信、彝良等县发展,包围昭通。李长猛到会泽后,地委确定要李长猛先去巧家,与龙绳曾谈判。10月初到巧家,10月下旬回到会泽,地委开会确定组成滇桂黔边纵队第六支队三十二团,交李长猛指挥,同时兼三十二团党委书记。李长猛先秘密到达鲁甸桃源,见到了昭通中心特支书记孙志能,他汇报情况后,共同讨论确定先在管辖范围内实事求是地成立3个县工委,即永绥县工委,由孔晓任书记;大关县工委,派马克让前去任书记;昭通县工委,由朱君和任书记。昭通中心特支,改为昭通中心县委,并决定成立3支游击部队,即“永绥大边游击大队”、“盐大游击大队”、“威宁游击团”,决定由孙去通知他们到鲁甸桃源。向李长猛汇报后,李长猛又向蒋永彬他们说明必须脱离龙奎元的掩护自行作战,部队即叫“永绥大队”,由蒋永彬任大队长,孔晓为教导员。陆宗棠也到了鲁甸桃源,见面后李长猛又向他说明组成第六支队“威宁游击团”,陆嵩南为团长,陆宗堂为政委,陆锦堂为政治部主任。马克让去协助“昭鲁边起义”后,李长猛当面与马克让谈了由他到大关做县工委书记,部队可叫“盐大游击大队”,由张利美任大队长,由县工委马克让指挥,他们听后即离开鲁甸桃源,不几日两个大队即组建成功。威宁游击团也迅速建成加强训练,3县县工委也成立起来。

“永绥大边游击大队”由蒋永彬任大队长,孔晓为教导员,迅速离开龙奎元部队自行作战。“盐大游击大队”也迅速成立,受盐大县工委领导。两支部队在盐大县工委的帮助下和平进驻大关县,后来永绥大边游击大队转战到四川筠连县,配合解放大军剿匪,受到赞扬,进一步加强了武装。解放大军撤走后,筠连县自卫大队常驻筠连县,盐大游击大队还是驻大关和盐律交界处。盐大县工委书记马克让带了一部分干部到了筠连县,与解放军第十五军领导见面,后为筠连县委书记。直到1952年调中央农业部。

威宁游击团是以彝族苗族为主的战士组成的,也有少数回汉族战士参加,李长猛还要昭通中心县委派了一些进步学生去做政工人员。他们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兵团十六军在彝良县共同打击逃跑的国民党军,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由解放大军全部武装了他们。这次战斗,团长受了伤,他们英勇的对敌作战,可歌可泣。

1950年国民党第八军童登文团从昭通鲁甸方向逃到威宁,在威宁团箐梁子遭到军威宁游击团的阻击,战斗十分激烈。敌人用小炮机枪轰击李长猛军,李长猛军英勇奋战,打退敌人进攻,敌人遭到损失而逃离,而政委陆宗棠和政治指导员陆发奎均牺牲,由陆锦堂继任政委兼参谋长继续领导战斗。后来,威宁团受到昭通警备司令表彰。

云南解放后,李长猛同志任昭通地委委员、组织部长。1951年夏至1952年冬到省委党校学习,后调云南民族学院任教育长。1954年11月至1957年6月任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同年底调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建回族自治县任第一书记。1958年巍山、永建两县合并后任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书记,1961年调回省民委任副主任。1964年春调西南局统战部任办公室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批判并下放到四川金堂县东方红机械厂。1973年任云南省民族边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79年4月任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1983年任省民委顾问,省政协常委、民族组组长。1987年4月离休。

李长猛同志1939年参加革命时,在党的地下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地下党的组织建设活动,为云南地下党组织特别是昭通地区地下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做了大量工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投身于党的革命事业,组织学生运动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斗争,不畏难险,不怕牺牲,为云南的解放事业和地下党组织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长期从事民族工作,担任民族工作部门的领导,经常深入边疆、民族地区调查研究,为云南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为全省民族团结和边疆的稳定而艰苦奋斗、呕心沥血,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云南民族学院创建时期,他任教育长,为民族学院的创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革”期间他受到了错误批判,但他仍然坚信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文革”后他为民族工作的恢复、民族政策落实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中华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云南部分的编写工作多方奔走,深入调查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在他的积极组织和努力下,全省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的《概况》共430万字已全部编写出版完成,为云南省民族工作留下一笔宝贵财富。晚年,根据王连芳同志的安排,由他执笔撰写了《云南回族在前进》一书,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李长猛同志于2001年7月21日18时30分在昆明逝世,享年80岁。

 来源:中共昭阳区委党史研究室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