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更新时间:2021-04-24 11:10 作者:韩震 责任编辑:虎伶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科技工作者高扬爱国和敬业精神,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了“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1958年,中央决定在甘肃和内蒙古的交界处建设我国第一个导弹、卫星综合试验靶场——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这“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的茫茫戈壁滩上,科技工作者们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完成了这一任务。图为科技人员工作完毕后,撤离发射场。
所谓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处于价值多样化进程中的价值共识或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的价值理想和价值共识,是统摄社会多元价值观的主流价值理念和规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我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家园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定位。这些价值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人民未来社会和生活的承诺、对人类未来前途命运的把握、对历史发展方向的基本定位,还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调节人际关系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规范社会日常道德的“大德”,是规范中国人民精神生活的基本价值框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历史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的思想反映
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必须最大可能地凝聚人民共识,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国家形象。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汲取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于文化发展的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的精神逻辑,它既是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历史逻辑的产物,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的反映。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样,也是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呼应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展开和世界性发展。
显然,作为当代中国精神集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沃土。尽管在古代中国没有“价值观”的概念,但是并不是说中国人就没有价值观。即使在没有“价值”和“价值观”词语的情况下,人们也有自己深厚且实际发挥功能的价值观。所谓价值观,无非是关于评价是非曲直的标准或规范。中国古代前贤们孜孜以求的“成己”“成人”“成物”的理想追求,实际上就有价值取向和价值理念的预设,没有这种价值取向和价值理念的预设,万物的存在和人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便失去意义。古代中国的所谓“礼”就是一套调节人们社会生活的意义规定或价值体系。“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按照礼的要求言行,就是践行当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了。所谓“礼”,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用什么样的规范看待义利,用什么样的尺度评价家国和天下之事。这就是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做的功课,“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
近代以来,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发展的斗争中形成的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种强大精神力量的凝结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追求。
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与发展,也是一个立足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的过程。近代资产阶级思想曾经一度促进了中国人的价值觉醒,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让中国人民找到了既能救亡又能启蒙的旗帜和指导思想。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帝国主义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的价值观有了时代性跃升,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共产党人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标志着作为当代中国精神逻辑的价值观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从此站上了摆脱等级制价值体系,建立公平正义、人民当家作主社会制度的新起点。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旨趣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历史地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该大大超越资本主义价值观狭隘性藩篱的。社会主义是基于一种崭新的历史观和价值理想而产生的,即追求建立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而这种社会只能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因为在私有制条件下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因此,社会主义不是抽象地谈民主,而是力求让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都享有应有的权利,让被严重窄化了的仅有周期性投票权的民主变成具有广泛权利的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也不是抽象地谈自由,而是让自由建立在公平正义的社会框架下,而离开了社会公正的自由,只能是强者压迫弱者的自由;社会主义绝不排斥人权,而是让人民的权利建立在可实现的基础之上,且具有更广泛的实质内容。社会主义还从社会的角度去看待人们的权利,如果人人相互尊重权利,这就是社会和谐的价值观。
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与确认不是一蹴而就的。价值观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精神逻辑是基于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而展开的。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艰辛的探索时期,我们党也从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使命。当然,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在中国的艰辛探索中肯定会有曲折和弯路。但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都是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归依的。只是由于环境的原因、经验的不足和认识上的问题,“极左”思潮的确给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带来了许多问题,“文革”既是这种思潮的产物,也进一步促进了这种思潮的发展。我们应该牢记这个方面的教训。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次伟大觉醒。因此,改革开放也就成为中国精神逻辑展开的重要节点。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也正是这个伟大革命历史性地大大拓展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视野。
实际上,改革开放既是对过去“极左”思潮的逻辑反拨,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我们党重新回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让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当然思想解放也不是瞬间就完成的事情,而是有一个不断拓展视野和自我革命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从“极左”思潮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首先要解决思想僵化的问题,然后才能不断开拓新的精神视野。我本人是“77级大学生”,作为“知青”下过乡、做过工人。记得当时男女青年谈恋爱就已经不再过分注重家庭出身了,很长时间内对身高的要求却上升到首位。那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职业相近,收入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作为身体条件的身高了。
随着国门的打开,中国人民的视野不断得到拓展,中国人民精神生活和价值思维越来越融入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之中。海外关系和海外联系不再像上世纪70年代之前那样是忌讳,人们反而对此趋之若鹜。人们急切想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国潮不断涌动,到处都是发达国家令人羡慕的故事。国外的思潮就像潮水般涌入,青年人如饥似渴地了解各自不同的思想和价值。思想的僵化变成思想的分化,价值观的单一逐渐变成价值观的分化……虽然这个过程也有些负面的效应,但总体上对中国人民眼界的扩大起了历史性的作用。尽管打开门窗既能够通风透气给我们提供新鲜空气,但是也会由此而飞入某些烦人的苍蝇或蚊子。我们没有因噎废食,而是不断有序且稳步地扩大开放,这既反映了中国人民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自主性。即使在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失去自主与基本的自信,而是摸着中国河流里作为中国问题的“石头”过改革开放的“河”。我们国家的价值目标越来越清晰,那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塑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国民。实际上,这些价值目标从一开始就蕴涵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之中,但某些价值却可能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而逐渐展开并且凸显出来。精神逻辑的进展必须跟随历史过程的进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发展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使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孕育和发展的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历史的发展越来越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在革命文化的淬炼中不断升华,并且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实现了现代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魂魄所在。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将在新时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遇到的阻力会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会越来越多。往前开拓总是面对着新的不确定性,但是正是这些不确定性带给我们新的发展机遇和可能性。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我们必须继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逻辑就是必须立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着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逻辑就是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面向民族文化的活力,着力激发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创造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逻辑就是必须立足于先进性,始终面向人类历史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着力引领人类文明时代发展的方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政治斗争的逻辑,就是必须立足于价值观竞争的话语权,面向国际交流,着力抢占价值观竞争的道德制高点。
总之,我们所弘扬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站在全球范围价值观竞争的制高点上,掌握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文化竞争的主动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就只能是一头睡狮。在当代中国,唯有全体人民都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才能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