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里程碑意义

来源:云南网  更新时间:2021-04-13 10:41  作者:黄小军  责任编辑:虎伶俐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2020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云南考察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作出的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关于云南未来发展的一系列全局性、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再次为云南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做好云南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动指南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极大地鼓舞了云南各族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干劲。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与2015年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对云南工作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脉相承、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指引云南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对新时代云南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为云南的区位和省情进行再把脉

云南过去是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基本省情。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云岭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云南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认识现阶段的新省情,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新省情,对所处的环境和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而找准发展定位,制定出与新省情相一致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期间,先后到腾冲、昆明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倾听群众心声,了解云南脱贫攻坚、生态治理、历史传承以及乡村文化振兴等方面情况。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决战脱贫攻坚、激发奋进新时代的力量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对云南区位和省情的再把脉,为我们明确了前进和努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民族、生态、区位等方面对云南新省情作出科学判断,强调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属于欠发达省份,既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也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还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通道,不仅面临着艰巨的加快发展和脱贫攻坚任务,也面临着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以及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和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近年来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希望云南正确认识和把握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现阶段省情特征、发展阶段、目标任务、重点工作的分析判断、深入思考和整体把握,是一次厘清认识、统一思想、推动实践的精神洗礼,能使我们更客观科学地认识今后的发展方向,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地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对云南省情的再把脉是加快发展的“金钥匙”,为我们开启了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门。

为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矢志奋斗,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云岭大地落地生根,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时隔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云南考察调研,围绕推进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云南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出新时代抓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围绕如何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业生产、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大通道建设等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为云南在更高平台上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引。云南要持续强化薄弱环节,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抢抓开放机遇,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不断夯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基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努力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加强民族宗教工作,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增强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在云南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并对云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了新要求。他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云南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重,特别是一些“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更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围绕下一步云南如何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决战脱贫攻坚,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工作难度大的县乡村,按照“五个一批”的办法,强化分类施策、挂牌督战,着力攻克最后的堡垒,牢牢把握“两不愁三保障”基本标准,严格验收。要防止因后续政策支持不足返贫或因病因伤返贫。要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发表的重要讲话,是对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的再动员、再部署,必将激励云南干部群众为攻克最后的绝对贫困堡垒而顽强奋斗。当前,云南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但剩余任务仍很艰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必须高度重视面临的困难挑战。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部分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脱贫攻坚工作需要加强。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更决定了这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硬仗。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脱贫攻坚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清晰地把握了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精准地制定了云南更加扎实地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各项任务的“作战图”。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了从3月6日到6月30日,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总攻行动,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为努力践行初心使命提供精神动力

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提到初心和使命的重要性,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强调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在这次到云南考察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主题教育有期限,践行初心无穷期。云南要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继续努力,真正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加强党的建设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终身课题。

围绕如何践行初心使命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懂得党的初心和使命之可贵,理解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之重要;强调云南要把光荣的革命传统故事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新形势下干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出了新要求。他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新发展理念破除老观念,用改革创新增强新动能,用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当前,各方面工作越来越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广大干部要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培养专业精神,努力成为本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初心与使命净化政治生态,强调云南要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通过深入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举一反三,防微杜渐,避免重蹈覆辙。通过强化权力制约监督,加强各方面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对云南各级领导干部践行初心使命,在奋进新时代中担当有为、凝聚起磅礴力量,具有重大意义。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更加坚定地把党的初心和使命铭刻于心,带头树好廉洁自律的“风向标”,严格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真正把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推进云南全面改革开放,努力营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云南首要的政治任务。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站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时隔5年再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政治意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强化学习贯彻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提高贯彻落实的坚定性、精准性和实效性,矢志不渝、脚踏实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作者:黄小军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