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生生不息洒渔河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1-01-12 15:25  作者:赵磊明  责任编辑:虎伶俐

在昭通,有一条特别有名的河——洒渔河。

洒渔河是昭通人民的母亲河,是造福于民的幸福河。洒渔河对于昭通人民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长江、黄河。

洒渔河是金沙江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据《清一统志•通府》记载:洒渔河“在恩安县(今昭通城)西四十里。发源马鞍山,汇昭通诸水,过大关,入金沙江。”一句“汇昭通诸水”,概括了洒渔河的“不择细流”。相关资料显示,洒渔河一路披荆斩棘、穿山过壑,汇集了昭阳区苏甲、洒渔、乐居、大山包、大寨子和鲁甸县铁厂、水磨、龙树、新街等9个乡(镇)的溪水、河流。一路奔腾不息,流经昭阳区、大关县、盐津县,水富县。河长306公里,径流面积14980平方公里,属昭通市径流面积1153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1.4%。在昭阳区境内和大关县境内部份河段称为洒渔河,河长186公里。中段称关河,下段称横江,在水富县汇入金沙江。

在昭阳区,洒渔河流经了苏甲、乐居、洒渔、青岗岭、靖安五个乡镇。其中乐居、洒渔在洒渔坝子,青岗岭、靖安在靖安坝子。在一望无垠的洒渔坝子,九曲十八弯的洒渔河缓缓流淌,如一条玉带镶嵌在坝子中。河两岸翠柳如烟,良田千倾,沃土藏金。在洒渔河水的润泽下,洒渔历来是昭通有名的“鱼米之乡”,如今,随着苹果产业的崛起,洒渔镇又多了个“苹果之乡”的美誉,这是由于洒渔镇是昭通苹果的发源地和主产区,苹果种植面积达13.1万亩,差不多占了昭通苹果的四分之一,全镇苹果年总产量突破30万吨,产值突破25亿元。每到春季,万亩连片的苹果树上开满了粉红或雪白的苹果花,引得蜜蜂、蝴蝶翩翩起舞。到了秋季,硕大的苹果压弯了枝头,空气中弥漫着苹果的芳香,欢声笑语荡漾在田间地头。同时,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苹果交易市场——洒渔苹果交易市场也在洒渔镇。苹果上市的季节,洒渔苹果交易市场人声鼎沸,购销两旺,上千辆三轮车满载着一箩箩红苹果集中在市场上销售,成为一道靓丽风景。苹果已成为昭通人民致富奔小康的“金苹果”。

洒渔河是一条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据考证,“逐水而居”贯穿了洒渔发展的历程。洒渔古镇大约建于秦汉时期,古称撒由骨,彝语意为美丽富饶的地方,后来才改称洒渔。洒渔在历史上就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地方,地广人稠,人才辈出。这里有春秋战国时期留下的营盘村,有战国时期的古崖墓群,曾经是上昆明、下四川商贾马帮歇息的重要驿站。从洒渔河一带出土的历史文物,也可得佐证其历史的悠久。在皮匠地出土的“双鱼铜铣”,为汉建初八年朱提所造;在柜子洞出土的“乌铜汉铣”,为汉永建五年所造;还有“建盉朱提银”“南夷长史铜印”等,均说明洒渔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如今的洒渔因水而富,河两岸村庄连绵,高楼林立,田园风光无限,是昭阳区最富裕的乡镇之一。

洒渔河滋养了洒渔人,也润泽了整个昭鲁坝子的几十万人。

都说“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可偏偏昭通中心城市是一个非常缺水的地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市民吃水需要排队到水管上去接,当年饱受缺水之苦的尴尬,至今仍有很多市民清晰记得,昭通古城著名的“挑水巷”就因挑水而来。把洒渔河之水引入昭通城、引入昭鲁坝子,成为昭通人的渴望和梦想,因此,有了在洒渔河上游修建渔洞水库的这一“滇字一号工程”。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几代昭通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下,2000年12月25日,渔洞水库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清洌洌的渔洞水沿着南干渠进入昭鲁坝子,饱受缺水之痛、缺水之苦的昭鲁人民彻底告别了为水发愁的历史。渔洞水库距昭通市区17.94公里,水库总库容3.55亿立方米,坝高87m。渔洞水库投入使用后,发挥了巨大的农业灌溉、城市供水、防洪发电和生态调节效益,成为昭通水利建设史上投资效益最好的工程。如今,昭通城中的望海文化公园、省耕文化公园、乌蒙水乡公园,均从渔洞水库补水。渔洞水库之水不仅解决了昭鲁坝区的工农业生产用水、市民的生活用水,也让昭通城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渔洞水库在防洪方面也值得一提,上了年纪的洒渔人都知道,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到夏秋之季,洒渔河的洪水几乎每年都会冲破河堤,淹没两岸的田地、村庄,导致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庄稼减产甚至绝收。自从渔洞水库建成后,洪水被驯服了、变乖了,泛滥成灾的状况一去不复返。特别是实行“河长制”后,各有关乡镇加强了对洒渔河的管理,洒渔河 “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良好生态形象正逐步实现。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一个地方有水便有了灵气,有了美丽的自然景观便会声名鹊起。仅在昭阳区境内,洒渔河上就有渔洞名樱庄园、洒渔烟柳、柳苑等三个风景秀美的旅游点。其中的“洒渔烟柳”是“昭阳八景”之一,渔洞名樱庄园是“昭阳新八景”之一。据考证,最早吟咏涉及“洒渔烟柳”的,是清光绪庚辰进士谢文翘 ,他于光绪五年(1789年),有五言律诗写洒渔烟柳之景:“河干烟树幂,历落钓人居;泛鸭群波暖,栖鸦晚照余;绿堤黄袅娜,夹岸绿扶疏;更卜丰年兆,长条喜贯鱼。”春夏之季,洒渔河两岸鸟鸣声声。清澈的河水之上,柳叶密密匝匝,柳枝丝丝缕缕,缠缠绕绕,大有“烟霞染水观鱼跃,柳絮惜阴听蝉鸣”的感觉。洒渔河美丽的景色和周围规模化种植的苹果基地连成一片,展现了洒渔镇的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喜人景象。 

洒渔烟柳的美有目共睹,而这美,可来之不易。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地下户后,洒渔烟柳曾遭到严重破坏,河边的白杨树被砍伐一光,很多垂柳也被砍去作烧柴。幸运的是渔洞、绿荫塘、邀集块、巡龙湾、赵家垭口等多地河堤上保留下了很多树龄上百年的垂柳,成为如今欣赏洒渔烟柳最好的地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恢复洒渔烟柳美景,市、区相关部门多次组织人员去洒渔河畔种植了大量柳树,特别是洒渔镇,在2005、2006年,聘请村民专门负责在洒渔河两岸种植了1000多株柳树,并分河段进行管护,适时补植补种,确保洒渔河绿意常在、美景长存。通过10余年的恢复保护,现在,新植的柳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有的根部直径达到了40多厘米,新植柳树与原来的上百年树龄的柳树一道,共同构成了“洒渔烟柳”“烟花染流水,绿柳映清荫”美景。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洒渔河的滋养下,洒渔历来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李蓝起义的领袖李永和,光绪进士谢文翘,四筒鼓舞传人孟文富,昭通唱书传承人郑自便,民间剪纸艺人江崇英……一代代洒渔人谱写了一曲曲不屈不饶、奋勇争先的绚丽篇章。如今,昭通作家群中的大部分作家、诗人,就是吃着洒渔河的水长大的,洒渔河永远是他们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今年2月,洒渔果农周邦治一路历经艰辛,把自己种的10吨苹果送到武汉抗疫一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更彰显着洒渔人民的无私与大爱。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昭通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护好一江清水”目标及“谱写中国最美丽省份的昭通篇章”远景规划,造福昭通人民的洒渔河,必将承载着新的使命,在昭通发展的蓝图上,生生不息、流淌出更加动听的歌谣。 

(昭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磊明 )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