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豌豆熟了,群众笑了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0-09-13 01:44  作者:张国华  责任编辑:尤婷

我是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融媒体中心驻旧圃镇三棵树社区的一名扶贫工作队员,2016年至2020年一直在三棵树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众所周知,凡是参加过脱贫攻坚的人,都知道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艰辛,品尝过其中的酸甜苦辣,但认真回想起五年来所走过的路,做过的事,亲自见证了三棵树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又看看贫困群众已稳定脱贫、脸上洋溢着憨厚满足的微笑,我觉得夕日的艰苦付出是那么的有意义、有价值,心中是满满的欣慰和自豪,现攫取些许片断分享给大家。

三棵树辖区土地已全部实现了沟渠纵横、道路四通八达

村庄的华丽蜕变

回想五年前我刚到三棵树村时(2018年底改为社区),最初的印象与理想中的有点格格不入,该村地处城郊结合部,离昭通中心城市仅5公里,属于典型的平坝村,“离城近、土地平整肥沃、群众观念超前、进城务工方便、学生上学近、群众就医便利”,等等,是昭通城周边村镇共同的特点,三棵树怎么可能是贫困村呢?有可能是当地乡村干部不负责而造成的吧。

带着疑惑走进村子,看到的是沿通江公路两边的玉米是“满身的灰尘”;通村道路虽早已硬化却破烂不堪、坑洼不平,村内串户道路仍是泥土路,虽不像山区道路那样艰险难行,但仍是晴天灰雨天泥;村庄内土坯危房较多,残桓断壁、摇摇欲坠让人生畏;到村上办事的、解决纠纷的群众吵吵嚷嚷,争贫困的、要低保的穿着破破烂烂,拄拐杖的、坐轮椅的残疾人让人心生怜悯……这一切彻底颠覆了我的想像,也深知了基层干部的不易和未来脱贫攻坚工作的艰难。

但任务再难,一旦领受了就要义无反顾、不折不扣去完成。好在我们工作队与村干部配合默契,认识统一。工作之初,为把握好政策,我们“先磨好刀子再砍柴”,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文件和会议精神,遇事随时请教扶贫办等业务部门,然后走村串户摸情况、搞宣传,再紧紧围绕贫困村出列和贫困户脱贫的几项重要标准,锁定靶心,对症下药,逐一攻克。

在摸清并分析三棵树的实情后,我们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住房安全和产业发展等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把就业、就医、就学作为永不放松的长期工作来抓。五年来,我们从白天到晚上、从田间到地角,不厌其烦地做群众工作,拆旧建新,解决安全住房问题;用对比方式算收入,动员群众外出务工,或种植水果豌豆,增加收入;讲法律,讲道理,“围追堵截”,避免学生辍学;跑部门,学政策,将困难群众纳入低保,帮助残疾人办证,兑现“两项”补贴;讲交情,“拉关系”,促使项目尽早落实……

经过五年的努力,如今再走进村子,反差连自己都不敢想像,放眼望去,当年破败的土坯危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错落有致、牢固漂亮的砖房、洋房,全村所有村民的安全住房全部解决,建新拆旧、折旧复垦复绿工作已近尾声,食用菌基地周边、通江公路沿线的群众正在对房屋外观进行改造、“穿衣戴帽”,村庄已经从消灭危房、建设安全住房向创建美丽宜居乡村转变,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村庄的蜕变

安居才能乐业

脱贫攻坚工作中,解决群众安全住房是难点,群众想法复杂,一般群众争贫困户就是想争农危改补贴;贫困户有补贴却嫌补贴太少;还有的想“摊大饼”,趁机修大面积的;住B、C级住房的想拆除重建,又不想加固,等等。

为推动此项工作,我们想尽了各种办法,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也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田间地角,我们动用了各种“手段”,我们做不通工作的,摸清情况后就请“外援”,像周世超、周世庆、王天凤家,我们请周世超的弟弟、周世庆的弟弟、王天凤的小叔子帮忙做工作,还找商家赞助;像訾昌奎、李正仙家在做无数次工作无果后,我们得知两家的女儿都在外面读大学,于是就请这些大学生打电话来做工作;残疾人贺茂林,我们找商家帮忙,落实残疾人补助,请他的哥哥嫂嫂帮忙做工作;长年在外务工的向俊,打电话也不接,是我通过数十次发微信、短信,讲政策,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请回来”完成农危改的……

贫困户曹勇说,前些年自己的妻子因患严重的类风湿不能外出务工,常年在家照顾两个读书的孩子,因为住的是土坯危房,早已破败不堪,加之昭通又处在地震带上,为了生活,自己只好外出务工,但人在工地上心却随时牵挂着家里,别说遇到地震,就是遇到大一点的雷雨风暴也会让人提心吊胆,生怕家中出事。2019年,在政府的帮助下,终于拆除危房建好了70平方米的安全住房,现在好了,家里的住房安全了,妻子有低保,有残疾人补贴,有时还在村子里卖点小菜,两个孩子的书学费也有国家管着,学校还有营养餐,自己在外务工也放心多了。

贫困户刘啟保说,自己的母亲80多岁了,因年老多病需要照顾,自己不能外出务工,因此经济较为困难,加之自己的房屋属于土坯危房,无力改造,有时自己下地干活也不放心,生怕老人在家会出现危险,要不是国家的政策好,补助建起了安全住房,仅只靠自己不知什么年月才能建好房,现在出门做事,把老人留在家里也放心多了。

三棵树通过实施农危改,特别是对贫困户、低保户、残疾人、特供人员、移民搬迁户等进行重点扶持,到2019年,全村所有危房户的安全住房问题已全部解决。群众感慨地说,现在好了,即使遇到地震灾害或外出务工,我们心里也踏实多了。


建新拆旧复垦复绿

环境改变生活

三棵树虽地处城郊结合部,但前些年由于道路基础设施差,广场、公厕等公共设施不完善,垃圾清运设施不健全等各种原因,加之居民卫生习惯差,房前屋后石堆、草堆、柴堆、粪堆到处乱堆,室内、庭院农具和生活用具摆放无序,客厅沙发上衣服袜子摆满无法入坐,厨房锅瓢碗盏杂乱无章,卧室床上被子、衣服不叠乱放,犹如猪窝……

为改变群众不良的卫生习惯,我们村组干部、驻村队员、包保干部团结一致,下大力气综合整治环境卫生,联系移民、交通、水利等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改变村内和田间地头的道路基础设施,完善沟渠配套工程,现在三棵树的道路是四通八达,灌溉沟渠纵横交错;积极与环卫、保洁公司联系,摆放了垃圾箱,让村民的垃圾有地方投放并能得到及时清运;运用新冠肺炎等实例,宣传保护环境、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好处;利用国家环保督查整改和爱国卫生行动等机会,带着群众干,教会群众操家理务;通过开展爱国卫生整治行动,清理了群众房前屋后的垃圾,规范了杂乱无章的柴堆、草堆、粪堆、石堆、沙堆及灰堆等。

如今走进刘荣聪、秦绍英、刘从生、何成莲等贫困户家里你会发现,他们虽然是贫困户,但家里的摆设与城市居民差不多,虽然算不上豪华、奢侈,但干净、整洁、清爽,连地板也开始用拖把拖了,厨房里也用上了洁净灶具,我们问他们家中如此干净,是不是没种地了?他们自豪地说,近些年靠着国家的好政策,新房也建好了,村子里还有公益岗位的人在打扫卫生,比以前干净多了,而且现在正在开展爱国卫生行动,垃圾也有人清运了,加之你们常常给我们讲要讲究卫生、改变人居环境,我们也听进去了,认为确实不能再窝窝囊囊的生活了,刚开始因为农活忙,觉得打扫卫生挺累的,但打扫完卫生后坐在干净的环境里真的很舒服,心情好了,连劳累也好像减少了不少,感觉自尊心也好像找回来了,免得城里人老是把“不讲卫生、窝窝囊囊”说成就是我们农民,这就是环境改变人、环境改变生活的缘故。

贫困户赵生耀修建新房自主创业开起了汽修厂

幸福来自共产党

脱贫攻坚工作,政府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非贫困户说我们好像没享受到什么,而贫困户则说这是国家的投入,是这们应该得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更觉得扶志(扶智)的重要性了,于是利用“三讲三评”、“三评四定”、“自强诚信感恩”活动、村民代表大会、群众大会、院坝会等各类会议以及走访、座谈等各种形式,用例证、对比等方法,向非贫困户讲述近五年政府在水、电、路、网、讯、学、医等方面的投入和建设,与前些年作对比,用事实来教育群众。很多群众说,靠政府资助或别人的施舍是不长久的,只有靠自己的勤劳的双手挣来的才是最硬气的,而现在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自己才有更好的发展平台,这些得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这些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贫困户则说,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平时遇到事亲戚朋友帮助三百、五百就觉得欠了很大的人情,而从这五年政府对我们的投入来看,农危改有几万元的补贴,买医保和养老保险政府也有补贴,生病住院治疗90%的费用国家给予报销,还有产业扶持、就业扶持、技能培训,等等,哪一项不需要钱,就连学生读书不但免除了书学费,还有营养餐,读个技工院校有雨露计划补贴,读大学有困难补助,我们得到的实惠真是太多了。

贫困户雷光彩、代玉娇等人说,因为家庭贫困,家中又有残疾人,当时心想家庭条件本来就差,房屋改造能力有限,以前在这屋里居住有好多年了,地震也经历多次了,也就不麻烦村上的干部和工作队了。没想到你们到家中、到田间地角反复给我们做工作,当时我们还很不配合,说了些不好听的话,但你们从不计较,当时我们是因为实在过意不去才勉强答应的。前不久听说昭通的其他县地震,住在危房内的人被房屋垮塌压死了,想起来就后怕。像这样的党、这样的政府、这样的好干部,我们如果再说半个“不”字,那就真的是不讲良心了。

7组村民余荣柱两夫妇说,现在的政策好,干部也好,自己年纪大了,自从儿子死后,儿媳妇陈礼琼的精神病就更加严重了,她的两个儿子,余贵鑫在外地打工,管不着家里,余贵浩未成年,成天呆在家里玩手机,要不是你们工作队和社区的同志关心,那她们这一家真的是“完了”。从2018年将她们一家纳入贫困户进行帮扶后,陈礼琼有了低保和残疾人补贴,生活有了保障,余贵浩在你们的帮助下也去旧圃中学上课了,学校有营养餐,还为他申请了事实无人抚养补助,一家人终于没有“垮掉”,这都全靠党的好政策和你们这些好干部。

引进粤旺集团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得到了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

豌豆熟了,群众笑了

为使贫困群众能够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们在解决了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后,又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就业和产业发展方面。在就业方面,首先是联系人力资源等部门,通过电工、种养殖、家政、建筑、挖机等方面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了务工本领;其次是利用东西协作项目,拓宽务工渠道,鼓励贫困户到广东等地务工,对需要照顾家庭而不能外出的,就鼓励他们在昭通城就近务工;再次是宣传好就业政策,落实稳岗补贴;对那些既要种地又要照顾家中老人小孩的,就利用公益性岗位,从事保洁工作,打扫村内环境卫生,一方面可增加收入,同时也让他们不断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在产业扶持方面,重点扶持三棵树已成规模的水果豌豆产业,主要通过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技术辅导、对种子农药化肥等进行补贴等方式进行扶持。另外就是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引进外商发展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正在建设中的食用菌大棚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五年来脱贫攻坚项目的有效实施,如今的三棵树已顺利实现脱贫,并逐步走向富裕。

每年的5、6月是三棵树村民最忙碌的季节,也是村民最开心的日子,既要采摘水果豌豆,又要忙着耙田栽秧,整个田间地头都是一片忙碌丰收的景象,村民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特别到了8、9月,金黄的稻田里银镰挥舞,更是演奏出了丰收的美妙乐章。

村民们自豪地说,三棵树的水果豌豆早就出名了,不需要打广告、找市场,更不需要搞什么网络销售,在田间地角就能把豌豆卖光了,而且价格也不低。村民们还算了一笔帐,全村有稻田1950多亩,按最低每亩产2000多斤、每斤2元左右计算,全村每年仅水果豌豆就能为群众创收800至900万元,如果再加上稻谷的收入,那收入至少在1500万元以上。

水果豌豆成熟的季节是村民最开心的时刻

村民们还无比激动地说,三棵树的水果豌豆就是一张响亮的名片,在省内外都很有名气,昭鲁坝子凡是有豌豆的地方都会拉到三棵树来卖,现在已形成了市场,采摘季节可热闹了,购销两旺,还带动了餐饮等产业。因为实施扶贫项目,不但贫困户有产业扶持等补贴,而且政府还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道路四通八达,不但村庄通了硬化路,就连田间地头都修通了水泥路,种地时可将车子直接开到田边地角;水利设施完善,田间地头沟渠纵横交错,再也不“靠天吃饭”了,真正做到了涝能排、旱能浇,群众还能和城里人一样饮上渔洞水库水厂的自来水;还有在电力、广播电视、通讯网络、就医就学、村民活动场所等方面,也跟城里人享受一样的“待遇”了。2019年,粤旺集团又在三棵树发展食用菌产业,流转土地900多亩,建起了近千个大棚,一方面我们村民可以把土地流转给公司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在基地或搞承包,或打工,既能就近务工,增加收入,还能照顾家里,这是大家盼望已久的大好事,离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日子也不远了,而这一切全靠党的好政策和近些年国家脱贫攻坚项目的实施。


(昭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国华)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