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0-01-14 11:11 作者: 虎彦群 责任编辑:虎伶俐
脱贫攻坚工作启动后,我们单位的挂钩帮扶点定在了旧圃镇三棵树社区,从2015年起,三棵树就成了我的牵挂之地。2017年,我帮扶的两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调整在了1组和8组,到现在,三年时间,与两户人家因扶贫政策、因帮扶工作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工作,更是一种缘分,重情缘之人都会珍惜这种本来八竿子也打不着的相识。
今年,脱贫攻坚到了决战决胜的冲刺阶段,我与两户人家的交往也随之更近了一步,他们成了我更深切的牵挂,成了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责任。在这份牵挂与责任中,我感受到的不是在完成帮扶工作任务,而是在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得到他们的点头认可,当看到他们的生产生活发生变化,这份牵挂、这份责任成了最大的幸福。
三棵树社区8组的秦阿姨家住在社区居委会后面,我最初的想法是:这户人家离居委会近,开展工作方便。第一次到秦阿姨家,是曾在三棵树社区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同事毛治府带着我去的。刚到门口,就看到屋外堆了些砂石料,尽管这样,这个没有围墙的不大的土院坝还是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人吗?”我迫不及待地敲门,只听见一个干脆响亮的声音:“有的,我在家,谁啊?”门随即打开,我看到了一张慈眉善目的脸,毛治府说:“秦阿姨,这是我单位的同事虎彦群。以前你家是我挂钩联系的,从今年起,进行了调整,虎彦群以后就是你们家的帮扶干部了。”秦阿姨一边招呼我们坐一边爽朗地说:“要得,要得,毛同志,你挂钩我们家,宣传政策,帮助我们搞农危改,我家的房子也修起了,搬也搬进来了,去年年底脱了贫。政策好啊,像我这样有点残疾,家里劳动力也少,没有这项修房子的补助,光靠自己还是困难,谢谢,谢谢你们。”我仔细打量了一下秦阿姨,50多岁,发髻梳得光溜整齐,衣着朴素干净,因为右腿有残疾,走路有些不便,而这并未影响她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锅碗瓢盆摆放得整整齐齐……我惊讶之余,更多的是敬佩,能够在贫困之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操持好家务,让家人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生活,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交谈中,得知秦阿姨丈夫已逝,她有一儿一女,女儿已经出嫁,户头上只有她和儿子两人,儿子27岁,在城里打工,很少回家。秦阿姨说:“儿子在打工,要自己赚钱才能把日子过好。我在家里,种点水果豌豆,栽点谷子,把家里打整好。这几天,请娃娃的叔叔他们帮忙把厨房的瓷砖贴了,钱是挣来用的,家里还是要整好。”
这就是朴实勤劳的秦阿姨,一位因残、因缺劳动力而致贫的劳动妇女,在她身上,我没有看到抱怨,没有看到消极,没有看到“等、靠、要”,只看到她的感恩、乐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过上美好生活作出的努力。
之后,到秦阿姨家入户走访,不再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因为我的心里充满了一种莫名的期待,期待着秦阿姨家又有了哪些变化。无论是提前打电话预约,还是不期而至,秦阿姨家的里里外外总是那样的干净清爽,更让人欣喜的是,每次到她家,总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变化,要么是厨房贴好了瓷砖,要么是搭好了灶台,要么是挂上了简洁大方的窗帘或是铺上了粉粉的沙发巾……生活在秦阿姨的打理下,一天比一天靓丽,一天比一天精彩。
2018年3月15日到秦阿姨家回访,遇到了她的儿子小赵。这是一位极为帅气的小伙子,他在一家餐馆打工,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言语不多的他说:“还是要好好地干,多苦点,为家里多做点事,让我和我妈的日子好起来。”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小赵就是一个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人。到2019年10月,我打电话让小赵开务工证明,他告诉我说:“虎姐,我现在当厨师了,一个月有5000元的收入。”三年时间,小赵的务工收入从2000多元增至5000元,他们母子的生活也随之发生着质的改变。
在开展“同吃同住同劳动”工作中,我打电话给秦阿姨:“我们这几天到村上开展工作的时间比较多,要到你们家借一下厨房,六七个同事来你们家做顿饭吃……”还没说完,秦阿姨就立马答应:“好,好,好,欢迎你们,我做好了等着你们。”我连忙回绝说:“不,阿姨,不用你做。我们自己带了油、蔬菜和肉食,不用你操心,你忙你的事,我们主要是来帮忙的,还给您添麻烦就不好了。”秦阿姨说:“那好,煮锅饭总行吧。我这几天在碾谷子……”那天,毛治府和其他几个同事先到秦阿姨家准备饭菜,我和另外一个回族同事买了清真食品就连忙赶来。一进门,秦阿姨笑着迎我们进去:“小虎呀,你们什么也不要我做,我拿了个新买的电饭煲,一直放着,没舍得用。我在水管上洗的,煮的是我自己种出来的米,本地米,你们回族也可以吃,一会儿熟了,你们也尝点。”听着这话,一股暖流涌进心里,毋庸置疑,这是世界上最香的米,最好吃的饭,胜过千千万万玉盘珍馐。
我是幸运的,这幸运源于秦阿姨的质朴勤劳,源于她的自强自立和不等不靠,源于她和儿子的感恩之心。说起扶贫和帮扶对象,所有人都会向我投来羡慕的眼神,都会一个劲地称赞秦阿姨一番。其实,像秦阿姨一样的贫困群众比比皆是,他们身上展现着劳动人民的美,闪耀着不懈努力的光芒,更承载着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希望。当与群众建立起心连心的信任,工作就不再是负担和累赘,而是一种暖心的牵挂,虽然这牵挂成为了一种责任,但我们每一位帮扶干部都因为这份责任而骄傲,这份骄傲将成为我们满满的幸福。
我所牵挂的,必然是我所在乎的,我所在乎的必然是我需要付出努力的。我帮扶的另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姓陈,他们一家也是勤劳质朴,重情重义的人。户主陈叔叔只有一个女儿,父女俩相依为命。2017年,我第一次去入户走访,遇到的是小陈,并没有见到陈叔叔。原来,通过单位驻村工作队和村组干部的引导,陈叔叔到广东打工了,把女儿小陈托给嫂子一家照顾。小陈20岁,从一所卫生职业学校毕业,当时已在一村卫生所上班,年纪不大,但是家里大小事务都由她操持,非常聪敏能干,问及她家里的情况,享受到了哪些政策……她都能一五一十地说清楚,还老把“谢谢”挂在嘴边。真是个可人的姑娘,看着她的微笑,让人莫名地感到踏实。后来,我通过电话联系到了陈叔叔,就把扶贫政策、帮扶工作向他讲解一番,陈叔叔说:“我在的远,我相信你们,有什么事,直接找我的女儿吧,她会帮我办理的。”
在我记忆里,不管小陈有多忙,只要有事找她,她从不怠慢。有一次,我对她说:“小陈,你这么年轻,要好好看看书,考取正式的医院,这样家里的困境就彻底解决了。”她笑着说:“好的,虎姐,我尽量努力,只是困难还是多,竞争也大。”她好像还有话要说,但没有继续下去,我觉得她有难言之瘾,也没有刨根问底。第二年,小陈结婚了。结婚是喜事,可我觉得年级小了点,不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于小陈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虽然出嫁了,但小陈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她的爸爸,全力支持扶贫工作。知道外出务工人员有稳岗补贴的政策后,我赶紧打电话给陈叔叔,让他把务工证明开好,可是陈叔叔嫌麻烦,不想去开具证明。于是,我想到了小陈,又立即联系她,希望她再跟她爸爸沟通一下,再讲一下这项政策的好处,一定要把务工证明按照我给的模板格式开好。没过几天,我收到小陈发来的务工证明,心中悬着的石头才算落下了。陈叔叔在广东东莞务工,按照政策,他享受的稳岗补贴是最高的,有了这笔收入,对于他来说是极大地帮助。稳岗补贴拨付到位后,在与陈叔叔的通话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喜悦,他的感激,还有他对女儿的无限期望和深沉的爱。
今年11月,在脱贫退出确认工作环节,陈叔叔将签字等事情委托给小陈办理。当时,恰巧遇到小陈做了手术在家休养,我把所有表册带上到小陈的居住地找她。远远地,我看到小陈推着小孩在村口站着,看到我后,她缓缓地朝我走来,我赶紧迎上去:“怎么出来了呢,等了很久吗,你的孩子吗,几个月啦……”小陈的脸色有些苍白,但仍是带着那甜美的微笑一一回答了我的问题,转到扶贫话题时她说:“你们事情多,还跑到这里来找我,怕耽误你的时间,我爸爸跟我说了,他已经达到了脱贫条件,可以脱贫了,但脱贫不脱政策,谢谢你们。”签完字,小陈邀请我到她家里坐坐,我赶紧推辞:“你要多休息,快回去吧,以后有机会我又到你家里玩。”小陈的孩子八个月了,小家伙一个劲儿地望着我,冲着我笑,我才想起车上有几个苹果,就立刻打开车门,拿了个最大的给他,他抱着比自己的脸小不了多少的苹果啃了起来,那吃相又萌又可爱,我和小陈不约而同地笑了。
有一种笑,非常的温暖,非常的真诚,我在扶贫工作中,看到了这种笑,不仅仅是小陈,还有许许多多的劳动者,许许多多的贫困群众,他们的笑藏不住,他们的认可和满意就写在脸上,用心交流,用情付出,幸福无处不在。
无需用华丽的辞藻来赞美我的贫困户,也无需用过多的语言来讴歌帮扶干部和扶贫队员所做的工作,在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战役中,神州大地千千万万干部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我们是这场战役的参与者,每一个人的付出和努力汇聚在一起,就谱写成了一首壮美的胜利之歌。这其间或许面临的是重重困难,或许面对的是异常的艰难险阻,亦或许是流汗流泪甚至流血,但我们没有退缩,因为我们心心念念地牵挂着扶贫,牵挂着我们的贫困户,我们身担责任和使命,我们和所有贫困群众一样期待着脱贫的幸福。
(昭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虎彦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