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18-07-10 12:17 作者:王明艳 曹剑 责任编辑:虎伶俐
7月9日,人民日报记者杨文明深入昭阳区采访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何枢就黑臭水体形成的历史原因、治理措施、治理成效、群众满意度等接受了记者专访。
何枢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
现场了解河道治理情况
现场了解秃尾河治理情况
利济河、秃尾河是流经昭阳区的两条主要河道,关系着昭通中心城市的生态环境,关乎着城区居民和沿岸群众的生产生活。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划缺位、基础设施不配套,以及沿河居民缺乏环保意识等历史原因,利济河、秃尾河多年来污染严重。2016年,利济河、秃尾河、东门小河被国家住建部、环保部挂牌为黑臭水体督办。为切实改变“两河”生态环境,2017年,区委、区政府在继2013年年底启动世行贷款环境项目“两河”治理的基础上,启动了沿河景观打造、道路建设、“两河”沿岸违建拆除、截污干管埋设等工作,并积极落实“河长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深入群众家中了解拆违情况
向工作人员了解“河长制”落实情况
对于黑臭水体治理措施,何枢从截污、治污、资金投入等方面回答了记者提问。何枢介绍说,从2013年开始,区委、区政府就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在“两河”流域开展治河行动和治污行动。治河首先从治污开始,到现在,河道整治投入的资金有7亿多元,专门针对黑臭水体治理的就接近3亿,重点是截污、治污。昭阳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首先解决了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建设沿河截污干管,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对原来的河道进行疏浚,解决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原来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是6万方,通过新增投资5200多万,目前日处理能力已提升到了8万方。
长期以来,“两河”尤其是秃尾河沿河两岸空间被挤占的情况较为突出,各类污染让原有河道变成了臭水沟。为了腾出治理空间,区委、区政府采取追根拆违、依法依规拆违,建设示范河道等形式开展沿河构(建)筑物拆除工作。何枢介绍说,要从根本上解决截污的问题,就必须拆出空间,不拆出空间就根本没有办法截污。于是昭阳区追溯历史,找到相应的历史依据,弄清楚建房的背景,然后通过召开群众会议、深入到各家各户开展工作等,表明政府的决心,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区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一家一户上门宣传发动、签告知书,很多群众也就积极主动配合起来了。在此期间,昭阳区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群众家里的污水想办法截进污水管,二是沿河增设了垃圾收集点,摆放了垃圾箱、勾背箱。接下来要开展的工作就是沿河两岸周边的“七改三清”。
人民日报记者接受本地媒体记者采访
现在,在截污干管铺设已完成后,区委、区政府又结合“四城同创”和“两河”治理工作的开展,按照“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要求,针对河道“脏、乱、差”现象,全面启动了河道周边环境深度整治工作。何枢就记者关心的如何落实“河长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作了回答。何枢表示,在实践过程中,“河长制”的推行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在河、湖、库水环境管理的具体策略。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要从管水治山入手。“河长制”的推行,进一步规范了各级政府、各级部门管理水环境的具体责任。明确了这个责任,昭阳区就能顺势而为,积极开展治污、截污,改善河道周边环境和河道周边住户生活环境,让群众看到治理的效果,看到治理并不是走过场,并不是简单的检查达标,而是一个长久的治理过程。
专访结束后,在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何枢,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洋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人民日报记者杨文明又深入秃尾河、利济河治理现场以及沿河构(建)筑物拆除群众家中进行了实地采访。
采访结束后,杨文明对昭通中心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取得的实效给予了高度评价。杨文明说:“这几年我几乎每年都到昭阳区,每次来的感受都不一样。最开始,确实看到这里很多地方都乱糟糟的,河道、河水、沿岸都挺脏。但这几年,昭阳区每年的环境都在变化,特别是这次来就黑臭水体治理进行采访,看到利济河通过一年多两年的治理现在已经有鱼了,秃尾河也能看到河底了,群众也是满满的获得感,觉得昭通中心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确实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王明艳 曹剑 文/图)
视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