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市人民政府网站 更新时间:2007-12-14 10:13 作者:δ֪ 责任编辑:赵磊明
望海楼,位于昭通市南郊凤凰山西麓,距城约2公里,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恩安县知县沈生遴建。
在清代任职昭通的府县官员中,沈生遴是一位让人怀念的县太爷。《昭通志稿》记:“乾隆二十一年知恩安县事。兴修闸坝,讲求水利,又亲定蓄放条规,民遵行。昭通田亩之获水利,公之力为最多也。四乡均有俾,纪其政声。”――非溢美之词,两百余年后的今天,昭鲁坝子的芸芸众生仍或
多或少地享受着沈知县的余荫。自乾隆十九年起,昭通连续几年大旱,农桑不兴,民生艰难。沈生遴,便上山下乡,走访老农老圃,现场踏勘寻求缓解旱情、改善农业灌溉的办法。翌年,一项工程付诸实施并顺利
竣工:在龙洞增建一座“广储”闸,在横贯昭通坝子的“利济河”上修了十八座闸坝,合理分配水源,调节丰歉,完善渠系,提高灌溉效益。
在十八道闸坝中,有一道“留余闸”,渠道网络10余里,埂长一百四十丈,“为附郭众流所归,一郡之关锁。”因其地位至关重要,设专人管理,培修堤埂,植树保护,为“障蔽南方火星”,
据勘舆、凤水家言,又在闸埂上建了一座楼。楼不高,三层,气势也并不十分巍峨,但四周有山、有水、有长堤柳烟、有万亩田畴,相映生辉,便也有了卓然大观的胜景。岁月如歌,二百多年前“胜景”到底如何?当代人只能不无遗憾地到书上去领略。《昭通志稿》载:“平畴万顷,映日疏风,水光潋滟,”故名“望海楼”。后来,云南总督爱星阿到了昭通,也去看了留余闸、望海楼,这位大人一心要巴结皇上,便把望海楼改成“恩波楼”。意思很明白:圣皇天子,恩泽四海。这留余闸、这望海楼,能不铭刻圣皇天子的恩泽,垂之久远?改是改了,匾额也换了,也写到了书上,可老百姓不接受,两百多年来只认一个望海楼。嘉庆时享誉云南诗坛的魏定一以《柳闸含烟》为题,留下了一首七律,诗云:凤凰山下沛恩波,春煦秋荫变态多。翠水盈盈摇古柳,香风习习长嘉禾。楼如海市烟千缕,渚傍渔舟雨一蓑。有客乐山兼乐水,时时树底听讴歌。咸丰年间,望海楼毁于兵燹。
乾隆二十五年始建望海楼,有沈生遴撰《恩安添建蓄水闸坝碑记》,记述恩安县建置后兴修水利和垦殖情况,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可惜有半截断失。光绪年间重建望海楼,有知府张赓
《重修恩波楼碑记》,谢履庄《恩波楼续记》,追怀历史,记述修建经过,闸述以风物寓教化、保存历史文物并光大其昌的观点,今天读来,仍不无教益。
张赓在碑记中说:“古豪杰慷概负奇气而或不见许于当时者,士君子文章负盛名而或无表见于后世者,盖名者,实之宾,为天所珍惜而为人之所难得。自古名即尽人所图顾,中传或不传者,则有不幸也。今兹楼之见重于昭也,岂非以其人哉?……然则是楼也,非独壮出泽之观,将以振起斯人之志气,且使继沈君而至者,肖规曹随而勿堕其旧也,则斯楼所系于昭,非浅鲜……”谢履庄“续记”中也有一段警示世人的文字:“今诸君子之作斯楼,经营惨淡,不遗余力,一任毁誉之交乘,卒能不怨惮劳以蒇厥事,所谓有志者事竟成者,非耶。余尤愿后之贤父母,以夫吾郡之有心于桑梓者,善继前征,恢张而倍护之,俾斯楼之兴,永永无替。则吾郡文物之番盛,气象之光昌,必有日上蒸蒸者……”
望海楼不但是昭通的风物胜景,也是中共昭通地下党早期革命活动的纪念地。1929年初,受中共云南省工委的委派,省工委委员到昭通传达省工委《加强农村工作的指示》,传达会议就在望海楼内举行。此后,中共昭通地下党的同志常以郊游为名,到望海楼进行工作联系。
一楼阅百年风雨,古郡写千秋华章。据悉,有关方面已决定整修望海楼,辟为公园,这也正是昭通历史和昭通人民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