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和讯 更新时间:2015-09-24 09:10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
建馆热潮下 观众是否买账?
时下,民营美术馆建馆热潮正风起云涌,据统计,全国文化系统所属美术馆共265家,包括民营美术馆及其他系统全国共有美术馆400余家,而民营美术馆达到总体数量的三分之一。这些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地区的民营美术馆,极大丰富了当地公众的文化生活,但另一方面的疑问是,这么多私立美术馆,究竟有多少人真正愿意买账?因为显而易见的是,在免费制度的刺激下,公立美术馆、博物馆门口经常大摆长龙阵;但私立美术馆要花上五六十元的门票才能进去看一眼,又有多少人愿意掏腰包呢?遑论这钱究竟花的值不值?
从西方来看,纽约是世界上博物馆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它汇聚了享誉全球的私立美术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在美国,私立艺术博物馆占据了博物馆总数的65%,而政府公立博物馆只占23.6%。拥有130年历史的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每年的预算收入达1.4亿美元,其中基金投资收益占33%,接受社会捐赠占26%,来自纽约市政府的资金占15%,而门票收入仅占10%。
回到国内,单以上海地区为例,目前有14家民营美术馆,粗略统计每年的参观人数将近100万,这个数字还比不上上海博物馆一家的参观人数。当然,民营美术馆的整体发展还在初级阶段,参观人数对美术馆而言或许只是其次,眼下更重要的是美术馆自身的专业性以及展览的普及性,在多大程度上能给一个城市的公众带来潜移默化的审美影响。
吸引观众 首先要靠好展览
展览策划或者展览的学术水准是衡量美术馆的一把硬尺标。但难题是,既要坚持展览的专业学术水准又要顾及公众性、参与性,这是民营美术馆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2012年3月在喜玛拉雅美术馆举行的“设计的设计―原研哉中国展(上海)”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由于涉及到跨国运输、展场装修布置、国际差旅等费用,展览预算达到了将近200万,对于一个民营美术馆来说,将影响到余下的展览运作。作为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原研哉有着忠实的、精确的受众群―设计师及各大院校的设计类学生。因此,以馆长、策展人、包括原研哉在内的全国巡讲团队进行了拉网式的全国高校巡讲。在开展15天内,原研哉中国展上海站的参观人数已超过10000多人。弥补展览经费、吸引公众参与、走出美术馆推广让喜玛拉雅美术馆变被动为主动。
而在去年的9月和12月,坐落于上海人民公园内的MOCA上海当代艺术馆也因两场展览―“迪奥精神Esprit Dior”和“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而引爆申城。据笔者统计,前者的参观人数为121574人次,后者则达到330106人次。两个展览数据创造了民营美术馆参观人数的最高纪录。除了坐落于市中心的地利条件,展览主题的公众性以及展览自身的品质都功不可没。
公共教育 接地气PK高精尖
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是一个馆无名的荣耀,纯费力烧钱还未必讨好。然而,当下各家美术馆仍然绞尽脑汁,除了推出寻常的讲座、亲子教育、展演工作坊之外,还要努力彰显自己的策划意识,针对不同公众对象定制小众活动。
外滩美术馆有几项独具一格的公共项目,艺术夜生活,包括声音传输(国内唯一持续、定期开展的当代声音艺术展演和交流的平台)和社会剧场(以跨界活动的形式,建构社会和艺术话题的新型讨论空间等);RAM研究计划,每年一度的大型国际论坛,回应有关当代艺术和美术馆实践的迫切挑战等。凭借这些用心的公共教育活动,外滩美术馆在2012年被《艺术财经》杂志评为“年度公共教育机构奖”。
而民生现代美术馆近两年推出了几个颇具影响力的公共项目,包括诗歌来到美术馆、民生微剧场(舞蹈、影像等)。“诗歌来到美术馆”系列活动曾邀请到当今世界著名诗人阿多尼斯、西蒙・阿米蒂奇、谷川俊太郎、多多等来到美术馆读诗、聊诗,迄今共举办了16期。2013年10月,“诗歌来到美术馆”系列活动被《东方早报(博客,微博)》评选为“2013文化中国年度事件大奖”。
民营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做得风生水起,既要接地气,又要对公众的文化审美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如果还能对美术馆的运营产生良性帮助那就完美了。以国外私立美术馆为例,从2013年5月至7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相继调整开馆时间为一周7天,据统计,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参观人数较之前增长7个百分点,延长开馆时间为其带来了100万美元的额外收入。与此同时,2014年欧洲的许多美术馆也在考虑将开放时间延长至一周7天,不再闭馆,希望能借此提高参观人数以及门票收入。
培养美术馆“常客”不能光靠免费
美术馆免费开放近来成为舆论焦点,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公立美术馆已经相继免费开放,而民营美术馆尚未开始。但似乎这并不影响美术馆的客流与运营,以北京今日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为例,一年的参观流量不降反升。据今日美术馆介绍,“虽然没有专门经费实施完全免费,但通过优秀展览和各类公益艺术活动,加强美术馆专业水平,该馆年参观流量达到30余万人次,参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前不久笔者采访了震旦博物馆董事赖任辰,他谈及今年的“5・18世界博物馆日”,当天震旦博物馆参观人数多到犹如世博会。从早上7点就有观众前来排队,由于排队人数太多,以至于博物馆提早开门接待观众参观并延迟一小时闭馆。据统计,当日震旦博物馆总体参观人数是平日的39倍。
赖任辰事后思考:“我们当时在探讨,真的是因为免费才来看的吗?我认为免费只是其中一个诱因,更多的是博物馆日提供了一个给所有市民走进博物馆的理由。花4个小时就为了省60元门票,你认为值吗?更多的是集体的力量,人都是这样的,看到别人做了自己也会想做。有些需求是靠大家的行为来带动。”
综上所述,要真正吸引更多公众心甘情愿地自掏腰包走进民营美术馆,并且成为“常客”,好的展览项目是一切服务的核心,公共教育活动又是连接美术馆与民众最为关键的桥梁,而更为贴心的配套体验是各家民营美术馆正在努力的方向。这个过程犹如蜀道之难,切勿急躁,用心才是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