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艺报 更新时间:2015-08-07 15:39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
共同守护我们的历史文化家园
“要记住乡愁,首先要将家园尽可能地保护好。那些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村、古民居、古桥、古树的保护,不仅是为了发展旅游,为了经济利益,更是为了留存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生活哲学。”7月23日,在中国(福建・泰宁)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当前传统古村落保护的经验与困惑、理论与实践进行了交流,再次强调古村落保护之于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对目前一些不科学、有损原住民利益、不利于国家文化发展的做法提出批评。本次论坛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文联、三明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也是自2013年以来福建第三次举办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
没有对历史、对先民生活的尊重,也就构不成乡愁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此言一出,在中国大地上口口相传,确实引起了大家情感上的共鸣。”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书磊在谈到福建的经验时说,习近平总书记保护传统文化的深刻思想和理念,给我们很多教益。他把我们党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到新的高度,把传统文化加入到我们国家文化的构建中,把延续中华文明、延续中华文化作为重要的使命。福建传统村落资源丰富、形态多样,因较早关注到了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使很多历史文化古镇、古村得到了切实有效的保护,成为宝贵遗存和珍贵样本。
“没有对历史、对先民生活的尊重,也就构不成乡愁。”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在发言中批评现在很多地方以保护的名义损害古村落自然与人文生态的做法。他说,“珍惜乡愁,不是廉价的矫情,不是固守陈规,更不是企图重现哪个过去时代的家园。乡愁不是专给外人观看的肤浅风景,不是现代喧嚣的旅游地,不是臆想生造、仿古做作的粗俗街市、亭台楼阁。生搬硬造的假古董无法激发人们的共鸣。”他认为,在发展中守护城乡遗产,留住乡愁,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又不失去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必由之路。
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陈建文提出,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要警惕“有村落无村民,有文物无文化”的形式主义。他强调,保护古村落不是单纯的遗址保护,而是包括村落背后的文化遗产在内的历史文化信息的保护,只有栖居其中的百姓的家风祖训、家国情怀、生产生活习俗得到保护,才能真正做到古村落的保护,离开原住民的活态传承,传统村落积淀的生机、灵气和乡愁将无从依附。保护传统村落既是村民物质生活改善和精神生活丰富的需求,也是传统生活与现代文明相互适应、融合的过程,不仅要修缮古村落的物质载体,也要传承古村落的优秀传统文化。
保护古村落需要政府、社会、学界、村民共同参与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一系列讲话发表之后,从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到普通百姓,都逐渐认识到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和古村落的意义,进一步明确了古村落保护的核心目标,不同的力量联合在一起,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村落长期以来受到的各种冲击巨大,破坏严重,抢救与保护工作异常艰难复杂,政府和学界都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模式。
“人民群众、老百姓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了。”李书磊在长期的实践中明显感觉到了这种变化,“古村落、古街区保护是非常复杂的,它首先是理念问题,同时还有利益问题,和我们的地产、财税制度有密切关联,它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特别需要专家的指导,否则今天保护住了,后面也难持续。”在李书磊看来,全球化背景之下,各民族的文化是交流互补,同时也是冲突竞争,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显得更加必要、紧迫,需要尽全社会之力才能做好。
“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事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基础性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界、村民共同参与。”陈建文表示,这不仅应该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也应该成为专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担当。他介绍说,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联合启动的“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程”正在有序进行,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阮仪三一直非常重视发展中守护城乡的“民间力量”,认为整个社会需要关于遗产保护责任感的教育。他自己带领学生和家人成立了“遗产保护工作营”,通过自己的劳动推进古村落和街区的遗产保护工作。
“现在制定的标准只是最低的要求,即便这样,基层执行者也不知道该怎么走。”北京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骆中钊说,我们现在的保护多集中在建筑之内,对周边环境缺少关注,而中国人历来重视居住环境。他提出,古村落保护的规划设计要“坚持古早村的气息”,重视空间节点情趣,拒绝复古和纯现代,还要教会我们的群众怎么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