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13-08-16 09:54 作者:周远清 责任编辑:
周远清
我喜欢赶乡场,喜欢乡场上那种野气,那种庸俗,那种平民化,那种纯民间的交易场所。这个爱好有点儿土气,隔一段时间不去乡场逛一转,心里就憋得难受。
乡场在北方叫赶集,而我们这里都叫赶场,也有叫赶街的。乡场很简略,没有章法,甚至草率,放一个背箩、铺张塑料纸、支张桌子、两个石头搭上块木板、停一辆架子车,或者一样也不要,直接将货物在地上摆一顺溜,货主抱个石头当板凳,交易就开始了。
乡场有的就在路边,以路为场,路两边摆上杂货,高声叫卖,方便行人。开车的伸出头来看上东西就讲价,人都懒得下车,合适了递进车里,交钱走人。但这种乡场,特别影响交通,车堵一长排,人们怨声载道,现在这种乡场已经不多了。有的地方政府出面规范,专门辟出一块地盘,划定范围,卖百货的、牲口交易的、卖肉的、卖小吃的、补锅修鞋的、理发修面的,各有一块地方。卖百货的还有一块水泥板作摊子,方便多了。
赶乡场的时间不很确定。我在山区工作时,逢五逢十赶场。也有逢三、逢九赶的,有的隔三天赶一场,有每周日赶的,还有隔一天赶一场的,那恐怕是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地方才行。时间一旦定下来,若干年不变。
乡场是接地气的,有着浓郁的草木气息、泥土气息、庄稼气息和旱烟气息。人与大地亲密接触,置身于那种环境,人就觉得亲切、轻松、顺畅,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走进乡场,所有的东西都显得那么生动,人的五官就会直截了当地接触大自然的味道,有了一种原始的情愫,不像城里超市货架上那些带着死相的物品,一股没生命的化学味。
大约上午十点以后,十里八乡的村民便从山野、田间小路上陆陆续续来了,他们带着自家的农副产品赶来交易。背背篼的,挑担子的,提篮子的,拉手推车的,牵儿拽女的,到处是人,乡场上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赶场的人虽然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但多是那些穿着廉价衣服的农民,他们兜里揣着并不多的钱,有事无事都要到场上走一走,转一转,看看慵懒闲逛的婆娘汉子,听听讨价还价的买卖声,买几样适用的东西,邀约几个老友喝杯茶,吃碗凉粉,打杯散酒慢慢品尝,踏着夕阳回家,心里才踏实。
乡场虽然土气,但充满了市井气息、乡风民俗,货物也不怎么上档次,但物品多数是原生态的。地上摆着葱葱、蒜苗、芫荽、白菜、红薯、番茄、菜豆,都是自己家地里产的;鸡蛋、鸭蛋、鹅蛋,都是自己喂的土鸡、土鸭、土鹅生的蛋,抢手呢;簸箕、筛子、筲箕、箩筐、粪箕、笊篱,那些物件是民间巧手编制,编出花样,嵌进图案,好看适用;笋子、蕨苔、地瓜、天麻、刺老包,是山上采来的山珍,城里人最青睐。小贩把城里的廉价服装、粗制炊具、劣质鞋子也运来,地上摆,架子上挂,村民们买不起城里高档的服装,自然见了这些东西也喜欢,挑挑拣拣,砍砍价,买一大抱花花绿绿的物品,兴奋得脸上溢满了幸福。
乡场上常见着鸡贩子在摩托上绑个大箩筐,收土鸡,一个箩筐装十几只鸡,鸡们挤得喊爹叫娘的。也有将天麻、竹笋、野鸡、野兔贩到城里的。
如果运气好,还可以买到几斤上好的野生菌,那味道特别的鲜嫩、可口。不过,一定要买自己熟悉的,如果买着毒菌子,那就危险了,吃死人也是常有的事。我从农村出来工作,在山区教书多年,野生菌吃了不少,基本上知道那些能吃,那些有毒。好吃的如青头菌、大把菌、钉子菌、黄丝菌、牛肝菌、一窝羊等,那是极好的山珍,味道鲜美可口,营养十分丰富。我曾经十几块钱买过好几斤呢,便宜得让家里人不相信。在城里,十几块买一斤想都别想,搞不好还要被小贩白眼呢。
我和朋友小刘和老林也喜欢赶场。那天,我们盘算好去一个叫新民的地方赶场。我们去得早,上午九点就到达乡场了。来得早的人已经占好了地盘,摊子早铺好了。特别是卖肉的十几铺摊子一字儿摆开,师傅们提刀弄斧跃跃欲试,专等顾客来买。我们当然是冲着去吃饭的,那些猪是早上刚杀翻的,肉特别新鲜滑嫩,我们几个人到肉摊前选了几斤颜色好的上等瘦肉,提到旁边的凉棚里,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也不多问,接过肉就“嚓嚓嚓”地切起来。一会儿功夫,一盘炒肉片、一盆嫩豆腐、一个血辣子、一碗红豆酸菜汤便上桌子了。瞬间,香气逼人,令人垂涎欲滴,我们几个人都忙着先尝为快。那味道,啧啧,简直没法形容了,一个字:爽!城里酒店那种四平八稳坐着吃大鱼大肉是根本无法比的,这里图的就是新鲜,粗粝、质朴、平民。这种现割肉现炒,已成为新民赶场天的一绝,而且价格便宜,童叟无欺,来这里光顾的城里人不少,我们在吃饭时就不停地有人过来打招呼:哟哦,周老师,你们也来?我们忙叫他们也坐下来一起吃,他们说,我们也有一桌人,在那边吃,那就隔席不照了。我们说,要得。于是,我们继续低头往嘴里扒饭。
吃完饭,我们走出凉棚,开始边走边看,赶场的人好多,人声鼎沸,摩肩接踵。我被一张小凳子上的鞋垫吸引了过去,鞋垫的针脚密密匝匝,错落有致,红绿白几种线勾出“喜鹊闹梅”、“鸳鸯戏水”、“幸福吉祥”等字样。从做工、构图上看,完全是工艺品。在乡村,特别是前些年,大姑娘、小媳妇们都是巧手,谁不会做?做一双“龙凤呈祥”、“白头偕老”的鞋垫送给情哥哥是常有的事。我读初中的时候,偶尔参加劳动,就看见小女子们休息时手里都拿着一双鞋垫在做,边做边交流,图案也不断翻新,精品迭出。即便是个笨姑娘,她也想送心上人一双表达情意,没办法只好无数次请教别人,直到学会为止。会做鞋垫,那是一种荣耀啊。
现在,打工潮一浪高过一浪,姑娘媳妇们也坐不住了,纷纷外出挣钱,乡村做鞋垫这种活儿已经不多见了。卖鞋垫的是一个中年妇女,两边脸颊上有明显的“高原红”,她微笑着说,买一双吧,便宜,你们拿工资的人,少抽一包烟就在里边了。我们问她是谁做的,她说是自己做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换点零用钱。我们相视而笑,真的一个买了一双。
往前走,我还买了几包荞米和苦荞茶。荞米和苦荞茶由荞麦加工而成的,荞麦是绿色食品,生长在苦寒地方。在我们滇东北有一个地方叫大山包,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栖息地,那地方就出产荞麦,那里海拔三千多米,适合生长。摊主是一个长着山羊胡须的老头,他说是亲戚从大山包带来的,自己吃不了那么多就拿来卖,也不多赚的,给个本钱就行,反正是人家送的,也不靠这几文钱养家糊口。我知道荞麦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作用。荞麦里的芸香甙有降低人体血脂和胆固醇、软化血管、保护视力和预防脑血管出血的作用。我很高兴赶这个场的收获。我的母亲年岁大了,而且喜欢荞麦食品,每餐都要吃一点,我早就想买了,没有时间到大山包,现在终于如愿以偿。
我们又看了那些卖小菜的、卖服装的、卖水果的,到牲口交易的地方看人家买卖牲口时拍拍牛背,或是搬开牛嘴瞧瞧牙口,听人家讨价还价,那场景很有趣。乡场的角落上还坐着几个老年“半仙”,他们在给人算八字,看手相,有的在问何时能找到满意的对象,有的问什么时候生一个儿子。
太阳慵懒地照着我们,我们要回家了,场上的人依然川流不息,嘈杂声阵阵传来,我们不觉得闹得慌,反而感得真实、纯粹、亲近、温暖、实在,仿佛回到孩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