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昭阳

昭通城的文化品味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12-08-14 11:23  作者:杨云彪  责任编辑:

 

杨云彪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想,昭通的市民,无论怀着什么样的心态,都不得不承认,我们所居住的昭通城,现在是变得越来越漂亮了,越来越有文化品味了。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还有首很有名的歌唱道:谁不说俺家乡好。是啊,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是我们梦里的栖息点,是我们儿时的起飞线,她留下了我们多少孩提时期最珍贵的记忆,给了我们多少最温润的梦想。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所谓的爱国主义,就是爱自己的父母亲人,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情怀,你才敢说你爱这个国家和民族。对于昭通城,我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它是我生命中最初接触到的一个城市。三十年前,我从西凉山偏远的一个小山村,考进了昭通城的学校。初到城市,一切都让我眼花缭乱,恍如梦境,城市里光滑平整的道路,宛如一块琉璃,行走在上面的车辆行人,无论以何种姿势前行,都仿佛是在这块巨大的琉璃上面滑行舞蹈,姿态翩翩。

也是前几年,陪一个来自西双版纳的朋友逛昭通,他是来探望昔日恋人的,他的恋人也是我的好朋友。他对我们说,绕道这么远,就住一晚上,不为什么,就是想看看让他魂牵梦绕的这个女人生活过的城市。当时,昭通城正在折迁重建,没有气势恢宏的辕门口,没有古色古香的箭道广场,没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漂亮新城,当时最绚丽最漂亮的一条街,就数海楼路了。在阑珊灯火中,来回逡巡于海楼路上,当他对昭通城的美丽啧啧称叹时,我和那同住一个城市的朋友,忍不住都松了一口气,但是,彼此都难以释怀心中杂然的况味。

作家余秋雨曾批评随意堆积的城市建筑,他说:“对我们周围的很多人来说,什么是建筑,建筑就是由水泥浇铸的后悔。”余秋雨还说道:“一个人不喜欢绘画可以不进美术馆,不喜欢某种音乐可以不进音乐厅,而建筑则是一种强制性的审美,一旦出现,谁的眼睛也躲不了,必须年年看、天天看。这对很多市民来说构成一种积极或消极的审美适应,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则构成一种顺向或逆向的审美教育。结果,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水平渐渐水涨船高,或渐渐不可收拾。”把城市的建筑与管理上升到一种教育层面来看,我觉得一点也不夸张。昭通城拆迁的时候,引发了很多不可避免的矛盾,好像也有一些身处优雅环境,却极力想保留老城区原貌的人,很是愤愤然,觉得破坏了一种“古”气,没有了那种令人悠然遐想的小巷旧街,少了怀旧感慨的地点。但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替那些住在小巷旧街的人想过,谁愿意住那种卫生设备和安生性能都极差的地方?隔着距离的美是审视出来的,身处其中的苦,岂是旁人所能真正体会?

由于工作紧张,平常除了购物,很少有时间在城市街道间闲逛,偶尔走走,惊叹昭通城变化甚伟,处处美不胜收。西街的小桥流水,让我一下子想起中国古代一位建筑家的话,他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的山水安排得宜之后,“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用一块石头就能造成“太华千寻”的感觉,用一瓢水就能造成“江湖万里”的气势,这是东方的中国文化中“具体而微”的独特的美。

美丽的新昭通城,富涵文化品味的昭通城,绽放异彩,焕发光辉,笑迎八方宾客,接纳四海商贾,为我们创造财富、创造繁荣、创造辉煌的同时,谁能够说,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是不幸福、不骄傲、不自豪的呢?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