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12-07-20 11:31 作者:周远清 责任编辑:
周远清
在山的家族中,我们爬上的这座山算不得什么山,既不巍峨挺拔,也不苍凛险峻,简直就是小不点儿,不要说与华山、泰山、黄山、峨眉山那样的名山相比,就是在连绵起伏莽莽苍苍的乌蒙群山中,这山也小得可怜,绝对属于小弟弟。
小弟弟生性胆小,常躲在云里雾里,不想见人,自娘胎里出来就没有与大哥哥们走在一起,喜欢踽踽独行,我行我素。据说,千古一帝秦始皇,曾有一杆山鞭。始皇傲视群雄,性格暴戾,那鞭在他手里,随时舞得呜呜直叫,看不顺眼的山就是一鞭子,打得山们东奔西窜,顾首顾不了尾。他看到这个形单影只的小山不合群,愤怒之下,就给了它一鞭子,这山就被赶到西南来了。
西南是山的国度,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抬头是山低头还是山,山们手挽手肩并肩站成了云贵高原。
小山因为高洁,因为秀丽,因为小巧玲珑,还是不愿与那群高高大大的乌蒙弟兄们挤在一起,它越过石门关“五尺道”,踏着古道上的马蹄印,来到这个水草丰茂、河流纵横名叫朱提的地方。它掬一捧大龙洞的泉水咕咕喝下,抖了抖身子,一头跳进千倾池里洗了一个爽快的凉水澡,顿时便神清气爽,妖冶万分。
这座小山的到来,昭通坝子就鲜活和灵动起来了。
尽管那时这个地方的人穿草鞋,喝苞谷酒,吃炒面,啃荞粑粑,一日三餐拿洋芋出气。但它既然来了,就决定不走了。
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凤凰山。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凤凰山上虽然偶有祥云缭绕但没有一神半仙住着,说它是什么神山,边都挨不上。神山大多有一个或多个美丽的传说,但我翻遍昭通志书,访过若干百岁老翁,这个小小的凤凰山确实没有什么动听的故事。不过,那起伏灵动的山势英姿酷似鸟中之王,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存在。远远看去,那头,那尾,还有那羽翼,真的就像一只凤凰,欲引吭鸣啼,展翅腾飞呢。
我站在凤凰背上,山风飒飒,松涛阵阵,那一棵棵相依相偎的青松、黄松和蓊郁葱茏的灌木林挤挤挨挨,耳畔时而似有千军万马呼啸而过,战旗猎猎金戈铁马,时而有如一群如花女子娉娉婷婷走来,轻歌曼舞浅吟低唱。
我驻足远眺,邮电大楼、电信大楼、银行大楼和烟厂办公中心,雄踞在这座城市的中心地带,伸向云天,巍峨壮观。新建的海楼路、凤霞路和几条新的大道,以及鳞次栉比的民欣花园、望海佳园、新新花园,还有北部的钻石小区、正在建设中的工业园区,已勾画的凤凰城蓝图,无不给我们展示了决策者的气魄和城市发展迅猛的速度。那些大楼下面,古城恢复建设正在进行,西陡街仿古门面基本完工,古色古香的面貌给人一种质朴、大方、古典、含蓄的美感。恢复古城的原貌这个意图有些大胆,有些豪迈,但顺乎时代,赢得民心,符合云南建立文化旅游大省的构想。
突然,一架银白色的飞机如一只大鸟从我头上轰鸣而过,这应该是飞往昆明的班机。这条航线将昭通至昆明的距离缩短在三十分钟之内。由此我想,内昆线通车后,昭待公路已同嵩待连接起来。无论是列车还是汽车,从凤凰山出发,到昆明朝发而夕至。如要赶路,小车四个小时便可抵达省城,到翠湖看鸥鸟了。
其实,这个小城当年是何等的繁华,何等的热闹。秦凿“五尺道”,汉开“南夷道”,昭通曾是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曾经是西南进入中原的物资集散地,盐、干货、布匹、粮食在这里交汇。马帮成群结队,各路商贾云集,马蹄得得,铜铃声声,送走一个个黑夜,又摇来一个个黎明。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古滇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朱提文化,这里是云南三大文化发祥地之一。
昭通是南方苹果优质基地,中国优质雨露亚麻种植基地,还是在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上位列第20位的“秋城”避暑胜地。
我们相信建设者的雄心,假以时日,小城将会牵着一个红通通的太阳露出它的笑靥。
在山上,我还看到了望海楼。那座位于凤凰山脚,清乾隆二十五年恩安县知县沈生遴建的楼。别看楼不算高,可在本地人们的心目中,它是朱提文明的象征。那个沈生遴是一个大写的人,更是一位有良知的好官,他在任时,昭通连续几年大旱,农桑不兴,百业凋敝,民生艰难,便举全县之力,在龙洞增建“广储”闸,在横贯昭通坝子的“利济河”上修了十八座闸坝,合理分配水源,调节丰歉,完善渠系,提高灌溉效益。沈县令兴修闸坝,为民造福,昭通田亩均获水之灌溉,老百姓得益不少,口碑甚佳。
在十八道闸坝中,有一道“留余闸”正建在凤凰山脚下,“为附郭众流所归,一郡之关锁。”因其地位至关重要,设专人管理,培修堤埂,植树保护,为“障蔽南方火星”,据勘舆、凤水家言,又在闸埂上建了一座楼,曰望海楼。这名字虽然与江苏泰州、北京什刹海、山东刘公岛、天津狮子林、湖北武汉的望海楼相同,但文化内涵和规模委实不敢与那些名楼相比。名字虽取得气魄宏大,说起来不过区区三层,说不上高大,气势也并不十分巍峨。只能说它秀气、玲珑,在那些大家闺秀面前,就算是个小家碧玉吧。楼的四周碧水依依、柳烟含翠、田畴万亩,与凤凰山比邻,相映生辉,已成了昭通一个不可多得的胜景。
望海楼建成后,因山色清幽,花木成荫,小桥流水,蔚然深秀,深得百姓喜爱,成为民众游览的好去处。人们喜欢休闲时登楼远眺,说站在楼上能给人带来诸多好处,或钱财,或仕途,或福运,或喜庆。有民谚曰:登上望海楼,升官发财不用愁。据说一个四川人曾对昭通人炫耀说,四川有个峨眉山,离天才有三尺三。昭通人岂能示弱,念出一首民谣来:昭通有个望海楼,半截伸到天里头;春风徐徐摇古柳,叠浪滔天蜃影流。四川人瞠目结舌,不敢吱声。后来有人对那个炫耀的人说,你说望海楼半截伸到天里头,如果人家实地考察,岂不露馅?那人说,我说的是:半截伸到“田”里头,怪那人听裹搅了,怎能怪我?
昭通人的幽默诙谐,由此可见一斑。
望海楼不但是昭通的风物胜景,也是中共昭通地下党早期革命活动的纪念地。1929年初,受中共云南省工委的委派,省工委委员到昭通传达党中央“八七”会议和省委农民运动的指示精神,会议就在望海楼内举行。此后,中共昭通地下党的同志常以郊游为名,到望海楼开展工作,举行会议。
我把眼光再收拢,凤凰山道上,登山的人摩肩接踵,挥汗如雨。
红裙裾、白风衣,人影晃动,人在山道里流淌,像一幅行走的立体画。
山道两旁的绿树青翠欲滴,碎米花挤成一团儿吐着芬芳,松树发出淡淡的清香,林间的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整个山路上被渲染着、弥漫着、流淌着。
无论是早上,还是傍晚,登山的人络绎不绝,凤凰山成了小城市民锻炼、休闲的极好去处。
曾经,我也有过失意,工作不如意,朋友误解我,我烦恼、惆怅、消沉、无聊。那时,我瞅人少的时候,一个人默默地来到凤凰山,一步步拾级而上。山道上依稀有三三两两的人影,或拉或靠,或依偎或缠绵,慢慢地登山。我知道,那一对对红男绿女声音细细的,不时发出一两声软软的笑声,他们心里一定是甜丝丝的,美好的希望在向他们招手呢;那几个老老少少一路笑声,间或还有歌声,仔细一听,是那个髦耋老人拉着小孙孙在哼《铡美案》,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说不定当年登过戏台呢,那日子定过得滋润。
落日挂在山巅上,像一个红气球,山和人被涂上一层金黄色。起风了,松林里沙沙沙的,身边的小树也摇曳起来,仔细听,还伴有鸟鸣的啾啾声,原来是鸟儿归巢了。
我心情顿时好了起来,眺望漫山遍野挤过来的色块,看着富有层次感的凤凰山,贪婪地猛吸几口湿漉漉的空气,顿时就神清气爽,生活原来是多么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