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11-11-22 11:37 作者:吕翼 责任编辑:
一、曙光:扎西的早春
西南边陲,苦寒的季节。
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到了扎西镇。这里山高水深,草木凋零。但这里位于三省交界,鸡鸣三省,道路险峻,易守难攻。中央遂将总司令部设在镇东北角的江西庙内。2月9日,中央在该庙内戏楼上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以其在我党我军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载入史册。而今,扎西会议纪念馆就座落在这里。
历史在这里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那是一个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北上抗日,于1935年1月18日至19日离开遵义,十天以后一渡赤水河。2月初进入川南的叙永、古蔺,准备北渡长江。蒋介石遂急调中央军及川、滇、黔地方军布防长江,准备将红军一锅熬。中央红军根据情况的变化,决定避敌锋芒,改向国民党力量空虚的云南扎西集结,作短时休整,寻求新的战略机动。
于是,就有了扎西会议这样一个重要的事件发生。
那一年的2月6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中央红军进入扎西地区。仅过一天,中央军委进驻扎西镇并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中央负责同志,多位中央委员及董必武、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毛泽民等人。会议正式通过了遵义会议起草的《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扎西会议是中共中央在遵义会议后仅26天召开的又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补充。这次会议对红军摆脱困境,争取主动和完成战略转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扎西会议精神,中央红军在扎西进行整编,精简机关,充实连队,以增强军队的机动性和作战能力。红军在扎西期间,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宣传抗日救国,并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工作,让当地群众理解、支持红军。多少昭通男儿,抛妻别子,踊跃参军。经过扎西整编后,红军迅速扩充了3000多人,立即回师东进,二渡赤水,于2月27日再进遵义,歼灭国民党军队20个团,取得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
扎西,让中国记住,让人民铭刻。
扎西会议旧址在原来的江西会馆和湖广会馆,江西会馆兴建于咸丰六年,为土木结构建筑。湖广会馆又称禹王宫,建于光绪四年,为四合院木棚。现在扎西会议旧址以及中央红军长征故居旧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故居旧址都已恢复了原来的样子。环境清静,时光模糊,一只蝴蝶在西射的阳光里如往事浮动。站在陈列室里,看到展出的一件件红军遗留的文物,内心的感慨和疼痛良多,无法言说。旧址不远的小山冈上为扎西会议纪念馆。馆内有多年来征集到的珍贵革命历史文物数千件,有承载悠悠岁月的发黄的历史照片,有形象逼真的雕塑,还有翔实准确的文字说明。你不作声,静静地,还会听到他们低低的谈话呢……
特定的环境,艰难的岁月,一代代人永生不忘。不过,在伟人的笔下,却是另外一种境界: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这里的“乌蒙磅礴”、“金沙水拍”说的就是昭通,说的就是过往的那一场血雨腥风。
回头看那一段时光,早春来临的关键时刻。原来那年就花枝摇曳,绿芽萌动了。
二、壮举:西柏坡精神
2011年4月底,阳光灿烂,春意盎然。
随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高研班的师生们一道,乘坐京B05496大巴辗转于太行山区几天的日子里,浓浓的硝烟弥漫了我的鼻孔,那些红色而且伟岸的背影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那些激昂的誓言在耳畔响起。历史在这一瞬间定格,温暖的阳光洒满山川河流。
低矮的草房,黄土筑成的围墙,逼仄的小路……
西柏坡,太行山区里的一个小小山村。1947年夏天,以刘少奇为书记、朱德为副书记的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进驻了这个地方。他们沤血沥血,历时两月编制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彻底废除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剥削制度,使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接着就是华北重镇石家庄解放,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了一片。1948年5月1日,也是一个中国解放战争历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这里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设这里。党中央在这里成功地组织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4个月零19天,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在这里,我见到了几样东西:毛泽东的办公桌、刘少奇的文件箱、朱德的金属桌椅、董必武的百寿杖……主席这张桌子不宽大,不华丽,也非珍贵木材所做。在这张看似平常的桌子上,他起草了三大战役期间的许多电报手稿,起草了1948年9月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议,撰写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等许多决定中国命运的著作。在这里,我见到了刘少奇在延安时就开始使用的木箱,他后来把它带到西柏坡。他曾用它放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文件和手稿。朱德早年在昆明陆军讲武堂读书,曾多次从昭通走过,和龙云、卢汉等昭通人结为莫逆之交,他们亲如弟兄。他的这套金属桌椅是在孟良固战役中缴获敌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的物品,朱德到前线视察时,由陈毅同志送给朱德。七届二中全会期间,陈毅、彭德怀、贺龙、邓小平等军事组的同志们就围坐在这套金属桌椅旁,讨论军事战略和作战方针。中共元老里,董必武是唯一的一位和毛主席奋斗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领导人。在这里有幸看到董必武用过的百寿杖。这根拐杖本来是国民党将领宋席儒送给岳父六十大寿的贺礼,淮海战役时被缴获。拐杖身部镶嵌篆书“寿”字四行,每行25字,共100字,字型各异,笔力遒劲,人称“百寿杖”……
西柏坡前临碧波荡漾的湖泊,后靠满坡翠柏的山岭,景色宜人,环境清幽,让人怀想。
怀想伟人,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三、丰碑:天安门气象
很多年前,就看到过天安门。那时的天安门是在书上,在画上,在电影电视里。现在看到的天安门,是真实的,具体的,可感可触的。
天安门前车水马龙,人潮涌动,一片繁华景象。
历史终于迎来了这样的一天:
1949年10月1日,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天安门,让世界瞩目,它和中国的劳苦大众一样,如历经磨难,九死再生。毛主席率领党、政、军和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的负责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巨大的五星红旗缓缓地升到天安门上空。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来了。在亿万人民的仰望和欢呼声中,五星红旗在华夏辽阔的大地上迎风招展,在共和国万里蓝天上高高飘扬。
主席操着那令人难忘的湖南乡音,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的诞生。这声音响彻天宇,经久不息。天安门城楼成为亿万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圣地。天安门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象征。
天安门以其500多年厚重的历史内涵,高度浓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新中国的象征和无与伦比的政治瞩目和神往,是中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她记录了中华民族不惧流血和牺牲,争取独立自由的勇气和坚强;写下了新中国诞生的光辉一页,和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壮丽诗篇。
站在天安门的城楼上,望白云缭绕,望天下盛世,让人浮想联翩,感慨万端。
天安门,一个时代的刻度,一个生命的影像,一首中国的史诗,一个民族的丰碑……
(吕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