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昭阳

村庄的方向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11-08-17 16:20  作者:朱镛  责任编辑:

 

村庄是我们祖先赖以生存和站立的家园,又是我们出发和回归的地方。

这就是村庄,不管你走多远,他都可以把你喊回家。

一个村庄的出现,少说要有上百年的时间,一个古老的村庄,就要有几百年甚至千年的历史了。

我居住的村庄,开门见山,出门见水。故乡村庄的名字,叫朱家营,我估计当初是以姓氏来命的名。听老人说,在1921年的时候,我们的村庄叫东方红,后来叫仁和村。现在在乡一级的名册上,能找到的名字是仁和村。但使用这个村名历史不长,我模糊地记得,我那时有六岁左右,正好改革开放的时期,大队干部召集了一些村庄里有知识的人到公社的场院上开会,把村庄的名字斟酌了定为仁和村。当时,我实在不理解要把东方红这个名字换掉,因为那时我常听到的是“东方红,太阳升,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的歌曲。今天我才发觉,仁和这个村庄的名字起得太好了。仁:对人友善,有同情心,仁爱;仁慈;仁政。和:平缓;适度;温和;相安;谐调;结束战争或平息争端;和谐社会。

这个名字现在成为一个自然村的名字,辖二十四个村民小组。名字虽然是个符号,但是是有生命的。朱家营这个名字,在民间却依然叫得很响亮。

我不知道朱家营这个村庄有多长的历史,我问过父亲,父亲说不清楚,我问过村庄里最老的人,他们也不知道。他们的出生就在这个村庄里。现在,只有我们居住的村庄知道。村庄是我们的祖先,他知道一切,但他什么也不说。包括村庄走过的贫穷,沧桑,到今天的富足和扬眉吐气。

一辈一辈的教导,自从有了共产党,有古老的农具镰刀和千钧的斧锤,火红的党旗,就像一支燃烧的火炬,照亮了漫漫长夜。从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煤油灯、高音喇叭、茅草房,到今天的电视、影碟、手机、青瓦红砖,一切成长后的变化和强大,我们的村庄都只是看着,什么也不说。一面鲜艳的红旗,引领方向,滋生一种信念和精神,变成摧不垮的脊梁,支撑村庄活下来。它是一个村庄的动力和勇气,让村庄活得有滋有味。

父亲说,他也是听老辈人讲起,1921年以来,村庄就多了很多户人家,他们要么是搬迁,或者是相邻村庄的人与本村的人家交换土地,又在交换来的土地上盖了房住进来,村庄逐渐壮大。

我们的村庄和村庄的名字一样,善良,包容,吉祥美好,尽管村庄姓氏杂,但村民相处融洽。排资论辈下来,该称呼大爹的就喊大爹,该叫叔叔的叫叔叔,亲情和谐。喝茶、吃饭、饮酒、抽烟,都先要从长辈和老的来,顺序不乱。礼仪道德,在这个村庄出生的人,不需要现学,仿佛天生就有。

还在小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子,每天都要下地劳动。他不闲着。那时,他说,有了党,就有了粮食,粮食是庄稼人的命,哪怕是能多收一粒,庄稼人也愿一颗汗珠摔成十瓣。他说,党是有远大的目光的,你们要进学堂,学习方方块块的字,做堂堂正正的人。他说,我是快要离开这个村庄的人了,党教导我们,要勤劳,不怕苦,不怕累,祖先也说过,钱在白岩,不苦不来。这个身子骨硬朗的老头子,直到他安详的离开这个村庄的头一天,他还从地里搬了一撮土,填在进村庄的路上。

这是一种何等可贵的精神,它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生存和挺立的脊梁,也是支撑一个村庄繁荣和富裕的脊梁。它对一代又一代人永远是一种无形的教化,在村庄出生、生活的人都会铭刻在心。

后来,我走进学校学到了国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时候,我模糊的感受到了一个村庄坚强不屈的脊梁,生生不息。

现在,我们的村庄,在党的引领下,用勤劳换得了粮食的饱满,用汗水浇灌了生命,用道德充实了精神。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的房屋都正在变成靓丽的水泥房,道路已经硬化。

村庄的环境正渐渐变得更加美好,他是我们歇气,修心,养性的地方。累了,回去。在外受苦了,回去。老了,可以回去。村庄什么也不说,他不止懂得真正的沉默,他更懂得你是他的亲人。

(朱镛)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