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昭阳

读麦芒写史小诗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8-12-31 15:06  作者:申身  责任编辑:

 

这些年,在报刊上不断读到麦芒先生的诗作。有资料介绍,他已在国内外发表百万字的诗文作品,出版诗集、散文集多部,可见是一位勤于笔耕的诗人作家。近日他把一些六行以内的小诗寄给我,我遵嘱卒读,就其以史入诗的小诗,说点读感。

在麦芒先生的写史诗中,有一首写了吕不韦。喜爱读历史的人都知道,吕不韦是战国时代赫赫有名的万贯“大老板”,又是秦廷权柄变换的设计师,同时,他也用金钱为自己铺设了一条由商人通达国相的官路。对这样一位显赫人物,麦芒以《吕不韦》为题,浓缩成以下两句诗:

生意做得太大

竟然买卖一个国家

这首诗的艺术亮点,是把严肃的政治行为,赋予诙谐幽默的表述,收到了饶有风趣、喜读易记的艺术效果。此诗除了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由此认识金钱与官位兑换的历史现象和抚古思今关注现实社会的启悟。尤其后者,更是可贵。

麦芒的诗中,还有一首写《老子》:

二千多年过去了

一点也不显得老

“老子”一词,是人与书的双胎概念,一指春秋时代的哲学家李耳,也指反映李耳哲学思想的名著――《老子》。老子用“道”来诠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规律,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体系,他讲到事物有反、正两个方面。认识到“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逻辑。此诗既写人像,又写思想,一题兼二。

前几年,我走黄河全程时,走到河南灵宝市黄河畔的函谷关,特意驻足看了关楼和老子古刹。据说老子的名著《道德经》,就是他在这里写成的。写罢,他便告别此关,走成了历史人物,落户于世人心中。我去福建漳州旅游,在市郊见到一座自然山石雕成的老子坐像,神态慈祥,目光深邃,可以说是老子不老的经典形象。这属雕塑艺术,若入诗,那就需要找到最佳切入点,麦芒选的切入点是一个“老”字。老子在人们心目中活了两千多年,然而“一点也不显得老”。这个“老”字,恰到好处,一有形象,二有睿哲,三有神情,写诗找准切入点,诗便成功一半。

在麦芒先生寄来的诗中,有一百首是“4+2”式的六行体新格律诗。其中有一首题为《l960年》,这也是一首写史诗。l960年至今,四十八年弹指而过,但六十岁以上的人,对1960年无疑仍会记忆犹新。因为那年,由于国际国内的双重原因,使我国经济状况陷入严重困境。以致吃粮实行“低指标”,弄得盘中缺餐,人人都啃一个“饿”字。麦芒把这段岁月,写为以下六句诗:

斑剥的烟筒里

竟冒不出

一缕

大眼

鼓小眼

这首诗尽管有艺术夸张,但写的确是一段史实。1960年我是二十八岁的青年人,正是饭量大的年龄段,而我的口粮指标每月只24斤。今天的青年人也许要说,用不了24斤,给14斤就足够了,不必家中烟筒冒烟,到酒店去吃鸡鸭鱼肉就是了。这不符合那时的实情,那时莫说鸡鸭鱼肉,就是蔬菜也难寻到。那年我在泊头市(县级市)政府办公室当干部,加班写报告,写到半夜,饿的心慌,只好用剪刀把存在办公桌下的一棵白菜剪成碎片,在炉子上清水煮熟,连水带菜一起吃下,觉得比今年吃顿北京烤鸭还好吃。那时面对粮荒谁也没有高招可使,到周恩来总理家中吃饭的亲友,每人也要交四两粮票。那时人们面对一个“饿”字,只能“大眼鼓小眼”。

如果说《吕不韦》、《老子》是叙述型的诗,那么 《l960年》这首诗就是意象结构型的诗,也就说,全诗是由“烟筒”和“眼”两个意象构造成的。这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其中“眼”是重点。在生活中,有时候嘴的语言抵不上眼的语言,所以“要极俭省得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鲁讯语)。善写眼的意象,可以把诗意立起来,可以把诗境展开,可以把诗情拓深。麦芒的这首诗,抓住了无烟烟筒下的“大眼鼓小眼”,也就抓住了艺术表现力。

麦芒的三首诗,集中体现了诗家常谈的写诗之道,这就是写诗需有“工夫”,工夫何在?陆游说:“工夫在诗外”。麦芒在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文字生涯。在这段历程中,他跟随社会的步履跋涉探寻,走过重山复水,见过柳暗花明,他既是现实生活的实践者,又是文学艺术的探寻者,有了这番工夫,才能透视到生活的深层。这大概就是《红楼梦》中那幅对联所写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申身)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