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7-03-18 15:14 作者:任天能 责任编辑:
昭阳区境内,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有“龙洞吸月”、“恩波蜃影”、“宝山环翠”、“凤岭飞霞”、“洒渔烟柳”、“珠泉涌碧”、“雨鬟公云”和“花鹿食草”的昭阳八景。如今又有了以黑颈鹤为看点的大山包绿色景点。而单就洒渔的烟柳,早已闻名遐迩,曾有过多少墨客骚人为之倾倒,为之咏唱。吟出千古绝句,唱出传世佳作。如今,渔洞水库坝区又加快旅游的环境建设,与洒渔烟柳合二为一,融融相濡,交相辉映,在昭阳八景中脱颖而出,成了一首绚丽而灿烂的风景,将为昭阳区的旅游业添光加彩。
每当春意融融,洒渔河岸的柳树抽出嫩黄的枝条,与清风同舞,与蜜蜂共唱。柳树立于清凌凌的河岸,在整个高原坝子中就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凝望方方正正的田野,肥料花紫红,蚕豆花粉白;绿油油的麦田,金灿灿的菜花;花朵与叶片黄绿相间,稻田与平地错落有致。好一幅春和景明图。柳条婀娜多姿,婆娑丰盈,似用了“飘柔”才把那金条儿洗涤得如此光洁而富弹性。春末夏初,柳树早已葱茏繁荫,葳蕤而张扬,坐于树下浓荫蔽日,别有一番情趣。掬一捧清泉饮下,凉丝丝甜津津的,荡气回肠又陡觉血气方刚。白的红的根须被柔情的水揉曳得白生生、红艳艳。岸滩处,鹅卵石光彩熠熠,圆的扁的,条形凸形;青的蓝的,黄色褐色。可谓形态各异,色彩斑斓。水是那样的清,清得可见河底鹅卵石;又是那样的绿,绿得掉进翡翠无处寻。在这样的境界里,无不为“烟花染流水,绿柳映清荫”的诗句而赞叹。
有水定有树,有树必成荫。有柳成烟,是因有洒渔河。河经大关归入金沙江,柳树也就在洒渔河段顺流蜿蜒而下,在洒渔坝子中间划了一条绿线,这线恰似在风情万种的少女腰间系的飘带。河以北是洒渔乡,以南是乐居乡和苏家院乡。两岸人民同滋润于这条河,两岸的民族文化民风习俗无不跟这条充满生机的河有关。河的源头是渔洞,有三个簸箕大的泉眼,泉水从山脚冒进了洒渔河。从前常有鱼从洞中冲出,有的被划破肚皮。于是,当地人民就在洞口捉鱼,“渔洞”这个名字就产生了。就在那洞口边,也有过许多动人的故事。只是后来,有两个泉眼就没冒水了,而冒水的一个也再没有鱼被冲出来。关于没冒水和没鱼的原因,当地老百姓绘声绘色描述起来,无非是一些美丽的传说。现在,渔洞建成了水库,成了滇东北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自然也少不了渔业。渔洞电站发过电的水照样在柳树脚汩汩流淌,再汇入整个洒渔坝子的水,便成了洒渔河水系。
因建水库,就有了一条从昭通城区到渔洞平坦而宽阔的水泥路。若春末夏初来,吃过葡萄井的樱桃后,坐在车上沿途观赏烟柳,听清澈明亮的泉水欢乐歌唱;远方青山跃入你的眼帘,会感到惬意而舒畅。“观山情满山,看水意益水”,对大自然的情爱便由然而生,让你真正体会到走入画卷的滋味,“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如果登高鸟瞰,一条烟柳绿带,一条活水的银带,就把洒渔坝子装点得多姿多娇,也把洒渔坝子的人带向外面。
渔洞南北干渠已在洒渔坝子群山的腰间蜿蜒行走,支渠像手掌一样伸向山冈和田野。水库的灌溉、发电、饮水及旅游都在水库资源上全方位发挥功效。促使洒渔坝子及整个昭通经济的发展。“智者乐水水兴邦”,便道出这人、水、国家三者的关系。在过去一段时间,乱砍乱伐现象严重,洒渔河边的烟柳自然免不了伤害。但那必定是短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是河畔人民的共同特点,在积极适应及改造环境的长期过程中,人们不仅使自己的生产习俗与生活环境条件相适应,而且使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心理取向、社会规范、行为标准以及娱乐活动等都与这里特殊的环境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关系。人们还根据居住地理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资源来安排生产生活,使洒渔坝子形成“立体气候”的“立体农业”模式。粮食作物有稻谷、玉米、麦子、洋芋、荞子,经济作物又以苹果、桃子、梨、樱桃、板栗、核桃为主,烤烟更是这里的支柱产业。春天一到,就满山绿油油,遍地花锦簇,秋天稻谷瓜果香,农人脸上喜洋洋。洒渔河木瓜林的米闻名遐迩,这不正与洒渔河的水土和文化有关吗。
在洒渔大坝子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彝、苗、回四种民族,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信仰、风俗、道德准则、生产生活知识和经验,但处理人地关系、民族关系以及自我发展是相同的,向大自然索取与回报是基本保持平衡的。语言文化、手工文化、体育文化、生产生活文化、婚俗文化虽各有千秋,但大家相互借鉴吸收,互补而又各具特质。这就形成了洒渔河文化,或曰烟柳文化。
为了呵护洒渔烟柳,为了继承和发扬烟柳文化,这里的人们办起了《洒渔河》报、《洒渔教育》报、《春潮》报及杂志《乡村教育》,还有中专学生用生活费来办起了《烟柳》报。这呵护烟柳和承传文化的报刊本身又是一种文化。这便是烟柳映照下洒渔河河水滋润出的独有的文化形态。这样说来,洒渔烟柳只是一种灵魂、一个核心、一个品牌。或者说是一节聚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经济开发为一体的旅游车厢。
(任天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