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昭阳

赶场人(散文)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7-01-29 14:18  作者:沈洋  责任编辑:

散文


沈 洋


赶场人走出村庄时、天还没亮,薄雾轻纱一样裹住了村庄。

赶场人背着一背篓红糖,四十来斤,上次从邻乡赶场贩来的。赶场人头两天去邻乡集上赶场比今早还走得早,路程远,赶场人怕去晚了找不到摊位,赶场人是去卖炒面。炒面是自己土地上产的,大山包的土特产,邻乡没有。赶场人很晚了才回来,晚上十一、二点了,两个孩子都已安静地睡去。赶场人把从邻乡贩回来的红糖用绳子拴紧吊到了楼枕上才打算去睡,怕红糖受潮“回”了(融化)。赶场人尽管困了,却一直没有睡意,赶场人想,明场大羊窝集上红糖一定卖个好价钱。大山包不产红糖。

赶场人的手电在薄雾中射出了一束微弱的光,不过赶场人依旧还是辨清了道路,这条路赶场人太过于熟悉了,哪有道弯,哪有道坎,赶场人不睁眼都好像能够吃准。

翻上一道山梁,赶场人顿觉豁然开朗,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陌生世界。是的,赶场人爬上了坡,来到大山包平缓坦荡的茫茫原野中。大雾的退去又一次让赶场人惊奇,尽管赶场人已经历多次了,她还是对大自然的这些奇特现象充满神秘。赶场人总是搞不懂为什么自己的家在山腰上就是常年裹在大雾中,一年见不到几天太阳,而山顶上的原野却总是裸露在蓝天下沐着太阳光。而在这雾与非雾间界限又这般明显,好像来得十分突然,没有一点过度。

赶场人又一次目睹了日出,赶场人是读过小学的,还隐隐记得小学课本里《日出》中的某些精彩段落,赶场人便仔细琢磨,今儿个日出与书中的日出有什么不同。这时,赶场人走累了,微微出了点汗,正坐在刚翻上山坡来的歇气台上歇息。山里的人们都这样,已经习惯了。

当一缕金色的阳光刺穿黑夜,从山丫口射向苍穹时,赶场人的脸一下子明朗起来,这个看上去只有30岁左右的农村妇女头顶一块火红的方巾,身穿一件天蓝色涤卡布缝的对襟衣裳,裤子也是蓝色的,缝韧店里订做的那种,一双秀气的绣有花纹的方口布靴在阳光中异常醒目。阳光愈来愈明了,夜早已退得一干二净,赶场人的瓜子脸在阳光中安样而从容。

还值中秋天,大片大片金黄的麦浪和褐红的苦荞还有灰白色的兰花籽在风中飒飒摇曳。但赶场人的眼里似乎已没有了这一切,她还后悔刚才太贪恋日出美景了,没想到这天说亮就亮,似乎就在一瞬之间。

尽管赶场人今儿个走得特早,集镇大羊窝的街上却已摆好了不少摊子,那些从别的山道上涌来的赶场人早已开始张罗起了自己的小生意。赶场人没有找到她最满意的摊位,心里有些失落,她在工商所规划的专卖土特产品的街旁找了一处略为显眼的地方,赶场人放下了背篓,把最好的几把红糖摆在背篓皮面。

赶场的人一拔又一拔地涌入小镇,有骑马的老者有骑摩托的坝子里来的鸡贩贩,有的二、三十人挤在一辆手扶拖拉机中驶进小镇,有的赶着一群羊,有的牵着一匹马,有的背着一背蔬菜……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做各种小本生意的人丰满了小镇,使得大羊窝这个昔日静如止水的小镇一下子活跃起来,热闹起来。

小镇上人声鼎沸,讨价还价,人们常常因为一角两角的差价而争得面红耳赤,而说过却又笑了,一脸的和气。大羊窝小镇是一个大染缸,各种方言都能听到,有坝子里的,有四川凉山州来的,本土的有,邻县的有,外省的有,光是这口音听起来就是一门学问,一种享受。

在赶场人最为捅挤的中午,常常有过往车辆堵在街心,一堵就是几个小时,一堵就堵得个人山人海,堵得敝胸闷气。汉子们就懒得去挤了,找个荫凉处,从小商店里打上斤把包谷酒,三个一团五个一伙,边大碗喝酒边高声划拳,为小镇鸣奏了另外一种音乐。

这小镇似乎就该这么捅挤一下了,就该这么热烈一下了,这小镇往日太沉寂了,沉寂得来了一个外地人小孩们总是要追着去看,仿佛来了老外。而卖红糖的赶场人正是喜欢这热闹这捅挤的,赶场人所居住的村庄只有十来户人家,很少有外来客人,哪家偶尔来了一个客人就仿佛是自家的客人一般,总要凑过去摆摆话,听听外界的新鲜消息。

赶场人太喜欢大羊窝这个小镇了,她想大女儿今年7岁,该上一年级了,读一、二、三年级都是在邻村的小学上,读四、五、六年级才到大羊窝的大学校里上。还有三年,赶场人默默地在心中算了算。“红糖多少一斤。”“一块伍。”赶场人几乎是习惯性地回答了这句话。等了三个小时了,赶场人终于等来了这位买糖人,赶场人抬起头来,一双眸子里噙满了希望,面带笑容,赶场人随即一下子脸泛起了红晕,目光开始躲闪,赶场人眼前站着的是一位穿牛仔马褂脖子上挂照相机的城里人。赶场人怎么也琢磨不透自己为何一见到城里的同志来买东西就会脸红。“我全买了。”城里同志说。赶场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怎么可能,自己足足等了3个小时啊!可一直没人来问,即便有人来问也总是讨价还价的。

赶场人今天确实走了好运,出现了奇迹,比昨场卖的1.45元一斤赶场人每斤多赚了5分钱,40斤多赚了2块钱。赶场人的心里乐开了花,赶场人把本钱用一块花手帕密密层层地包了好几层,小心翼翼地把钱装在了最里层的衣兜里。多赚的2块钱赶场人一直紧紧地攒在手心里。

赶场人有些饿了。赶场人背上背篓来到了专卖小吃的摊前,这儿专卖豌豆凉粉、炒面、还有荞疙瘩、酸菜洋芋汤、烟薰腊肉等大山包特有的小吃。赶场人想吃一碗五角钱的凉粉。“来一……”,赶场人还只是小声地在喉咙里说了半句赶场人就转身走了。赶场人咽下了口里的唾液,伸开手看了看手中的钱,依然是两块,浸满了汗渍,赶场人心里踏实了。

赶场人的两块钱最终买了作文本和铅笔,赶场人背上背篓蹒跚而行,消失在了暮色中。

赶场人的丈夫是去年到邻乡赶场时走得太早而摔下悬崖的。卖作文本的商店老板说。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