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6-12-06 11:15 作者:δ֪ 责任编辑:
昭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往今来,勤劳淳朴的昭通各族人民在这块富饶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纵情欢歌,翩然起舞,在劳动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昭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代传承,至今仍然有不少民族民间的文化资源较好地保护下来,成为各民族生活的重要内容。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艺术
昭通属民族杂居区域,全市共有23种少数民族,其中人口在十万以上的有苗族、彝族。从大量的调查资料可以看到,在昭通各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中,还保留着许多宝贵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另外,明、清以来的大量汉族移民,带来了多样性的异域文化,并流传至今。从一定程度上说,昭通,是云南保留汉族民间传统文化最多的地方。
汉族民间艺术:
寺庙文化及民间演艺活动。据调查,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昭通城及近郊,所存寺庙会馆有60余处。寺庙虽然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寺庙反映不同的社群信仰和风俗。各种各样的寺庙及其活动,实际上也反映了昭通汉族移民和传统文化的多元性。若大致排列,昭通的寺庙、会馆有如下这些:江西庙、广东庙、陕西庙、川主庙、禹王宫、黑神庙、财神庙、土主庙、文庙、武庙、城隍庙、三官庙、张王庙、鲁班庙、吕祖庙、苏祖庙、老君庙、火神庙、小红庙、妈祖庙、梅葛庙、灵官庙、天后宫、文昌宫、玉皇宫等,另外还有善福堂、天主堂等外国人修的教堂,至于冠以姓氏的家族宗庙如李家祠、马家祠等则是数不胜数。
昭通唱书,为云南汉族独特的一种曲艺形式。至今有150多年的历史。昭通唱书的演唱活动一般在农历正月春节和农闲季节。闲暇和婚丧嫁娶也有唱的,但内容和唱腔有严格区别。办婚事时多唱歌颂美好姻缘和坚贞爱情方面的内容;办丧事时多唱忠孝节义、伦理道德,唱腔悲切忧伤,专曲专用,称孝歌。昭通唱书的形式简便,一人讲唱,以唱为主,无须乐器伴奏。
昭通扬琴,曾经流行于昭通等地的古老曲种,现已断代,濒于消亡。昭通扬琴是一种坐唱艺术,在说唱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来,以唱为主兼有说白,演唱者自己打扬琴伴奏。
洞经音乐也是昭通民间文化中的古老形式。据调查,昭通洞经音乐的源头在四川梓潼,同时,昭通洞经音乐又是云南的源头之一。旧时,昭通城内比较著名的洞经学社有四个,即:“敦义学”、“伦理学”、“述孝学”和“普缘社”。昭通洞经学社,由于不拘于任何一个教派,其活动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关帝庙、孔庙、文昌宫、老君庙的各种“会火”活动都参加,而民间求雨,丧葬度亡等法事道场也参加。昭通解放后,洞经学社解散,洞经音乐无人演奏,濒于消亡。近来,昭通一些有识之士和热心人自发组织了昭阳洞经乐团,致力于恢复和发扬光大,又初见雏形。
形式多样的“龙灯舞”:昭通流传着多种形式的“龙灯舞”。包括舞火龙、水龙、小彩龙,板凳龙等。
四筒鼓:农村汉族丧葬祭祀中的一种舞蹈.这种伴随丧葬而存在舞蹈,形态较为原始。舞蹈时,舞者身挎自制的直桶形木鼓,合以锣、钹、镲等响器,顶腰大奖赛胯,扣胸梗脖,显得粗犷朴拙,极有韵味。舞蹈本身以套路为结构单元,以模拟动物形态和游戏为内容,套路动作多达80余个,如“喜鹊登枝”、“犀牛望月”、“老牛擦背”,“黄龙三转弯”、“猫拿耗子”等,非常丰富。
二、民族民间工艺
木,石雕刻:
“龙家祠堂”、“卢家祠堂”、“李家祠堂”、“陕西庙”、“陇家花园”等旧时建筑中的木刻、石雕都可视为昭通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品。
民族服饰:包括苗族、彝族,汉族的服饰。
苗族服饰中,大花苗的蝴蝶式花衣,款式独特,色彩鲜艳,似古代的铠甲; 白花苗的服饰,集纺织、蜡染、挑花、刺绣于一身,工艺复杂。威信苗族妇女的蜡染百褶裙,风格独特, 昭通苗族的服饰备受服饰专家的青睐,在中国美术馆等均有收藏展示。
彝族“擦尔瓦”即彝族披毡,是金沙江流域彝族人的生活必须品,又是一种装饰品。属手工制品,以青色为主。昭通彝族的擦尔瓦,尤以永善县锦屏等地妇女制作的为上品。在昭通出土的东晋霍承嗣墓的壁画中,可以看到头挽“英雄结”,身披擦尔瓦,腰佩环首刀的彝族形象,这也是迄今为止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彝族形象,说明早在1700年前的东晋时期,居住在今昭通的彝族人民,就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集实用和美饰于一身的擦尔瓦。
汉族的披毡,居住在昭通高寒山区的人,无论男女老幼,普遍使用一种羊毛披毡。这种羊毛披毡,打开可当床垫,吸潮保暖,把领口的绳子拉紧,也就成了褶皱细密的披毡,抗风挡雨。
民间剪纸艺术:剪纸是昭通民间流传广泛的一种技艺,存于彝族、苗族、汉族中。彝族剪纸,图案多以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以及自然崇拜的“神物”为题材,龙、凤凰、游鱼、飞鸟、彩蝶、虎、喜鹊是最常见的图样。汉族剪纸主要是提供给别人刺绣、围腰、背衫、鞋帽的纹饰苗族剪纸中。威信县双河乡的杨廷芝剪出的各种人物、动物、花草、图案精美,民族特色浓郁。镇雄县文化馆的严隆成是昭通剪纸艺术的集大成者。其剪纸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
刺绣:是昭通民间流传甚久,甚广,而且至今仍普遍存在的传统工艺。从品种来看,有妇女饰用的绣花围腰,绣花鞋、袜底、鞋垫;有小孩穿戴的虎头帽,虎头鞋、兔子帽、兔子鞋、猪鞋等;还有生活用品多用壁挂,补花帐沿、桌布、手绢等。昭通的刺绣,多以花为图案,故称为“绣花”,也有动物、人物的图案,常用的图案花样布:枣花、牡丹花、石榴花、莲花、十二百荷花、桃花(又分歪桃和喜桃)等,动物有喜鹊、龙、凤、虎、鸡、羊、猴、狗等。
以上这些民族民间文化的东西,至今仍在各民族每年的各种民族节日中广泛地生存着繁衍着,有着十分旺盛的生命力。昭通各民族的传统民族节日,主要有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花山节”、回族的“古尔邦”节、汉族的春节、二月八等。由于这些民族节日文化活动的很好开展,使昭通民族民间文化像一朵朵艺术奇葩在乌蒙高原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