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政务

对生命有大爱――记“南京好人”约翰・拉贝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5-08-25 09:52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

 

拉贝的善举赢得中德两国人民的尊敬。图为8月24日,游客祭扫拉贝墓园。本报记者 管克江摄

开栏的话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苏、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国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人力物力支持,来自众多国家的反法西斯战士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本报推出专栏,追忆这些国际友人的东方岁月,铭记他们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卓越贡献。

松、竹、菊掩映之中,一块黑白两色花岗岩雕刻成的字母N形墓碑伫立在柏林西郊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墓地。中间一块青铜浮雕上,一位头发谢顶、戴圆框眼镜的男子正深情凝望远方。墓碑基座由雨花石铺垫,前方一块铭牌上刻着“感恩 永远铭记拉贝先生的国际人道主义善举”字样。中国人民爱戴的德国友人约翰・拉贝先生就长眠于此。2013年,南京市修复建造了他的墓园。N字形墓碑和雨花石体现了他同南京割裂不断的联系,黑白两色则象征着血雨腥风的抗战岁月。

拉贝组建的南京安全区,为超过25万中国人提供了避难场所

约翰・拉贝1882年出生在德国汉堡。在非洲工作一段时间后,1908年拉贝移居中国,1910年起受雇于西门子中国公司,在沈阳、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经商。1931年,他出任西门子公司驻华总代表。日军入侵南京的时候,绝大多数外国人逃离了南京。拉贝和10多位传教士、学者和商界人士留了下来。他们共同组建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拉贝被推选为主席。由于拉贝曾任德国纳粹党南京小组负责人,大家期待这个身份在同日军交涉时有所帮助。拉贝冒着巨大风险组建的南京安全区,为超过25万中国人提供了避难场所。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南京大屠杀内情,成为控诉日军罪行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但庇护中国民众、尽力阻止大屠杀蔓延的工作艰巨而危险。拉贝毫无推辞。他在陈述理由时说:“我20多岁就来到这个东方国家,我一生最美好的青年时代都在这个国家愉快度过。我的儿孙都在这里出生,我的事业在这里取得成功,我始终受到中国人民的厚待……这是一个道德问题。我不能背叛他们对我的信任,这种信任令人感动。”拉贝与日军斗智斗勇,与日本领事馆反复交涉、抗议,阻止日军对南京人民的恣意侵犯和屠杀。他还在自家花园里收留了600多位中国百姓。

拉贝用日记记录了耳闻目睹的500多个南京大屠杀案例。他在日记中写道:“(1937年)12月14日: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看来这些人是在逃跑的途中从后面被打死的。日本人每10至20人组成一个小分队,他们在城市中穿行,把商店洗劫一空。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我是无法相信的。”“(1937年)12月16日:我开车到下关去勘察电厂,中山北路上都是尸首。城门前面,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有些就在国防部前面的军营里进行。机枪声响个不停。”“(1937年)12月22日:在清理安全区的过程中,我们在一些池塘里发现了许多被枪杀的平民的尸体(其中有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部分被反绑着双手,其中有些人(在礼和洋行附近)的脖子上还挂着石块。”……

拉贝几乎每天都会整理出一份日军暴行记录汇编,交给日方以示抗议。同时他也将报告分送英、美等国使馆,希望通过国际舆论制止暴行。他的正义行动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愤恨,但碍于德日同盟不敢加害于他。1938年2月,西门子总部迫于压力召回了拉贝。即使在离开之际,拉贝还把躲在他家养伤的中国飞行员王光汉扮作佣人安全地带到了上海,又护送到香港。

纪念拉贝最好的方式就是深刻反思历史、防止悲剧重演

回到柏林后,拉贝到处演讲揭露日军暴行,结果被盖世太保逮捕,出狱后行动遭限制。纳粹投降后,他又因为纳粹党员身份被盟军投入监狱。虽然最终被释放,但拉贝只能在西门子公司担任低级翻译,勉强维持生计。1950年,拉贝在穷困潦倒中病逝。此后,拉贝的事迹被人淡忘。直到1996年,华裔女作家张纯如撰写《南京大屠杀》时才发现了长达2000多页的《拉贝日记》。同年,中德共同建立的拉贝纪念馆在南京开放。此后,《拉贝日记》先后在中国、德国、日本、美国和英国出版了中文版、德文版、日文版和英文版。2009年,电影《拉贝日记》上映。在中国网友票选的“十大国际友人”中,拉贝名列第二位,仅次于白求恩。

海德堡大学教授、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谈到祖父时表示:“祖父经常说,他在中国生活了多年,他的儿孙辈很多都在中国出生。基于这种情感,他应该对那些在中国与他打了多年交道并成为朋友的人负责。他还说,在中国的日子里,包括在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对他一直都很好。也许就是这么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和对别人负责的态度,促成了他的举动。”

托马斯・拉贝在海德堡成立了约翰・拉贝交流中心。他说:“战后,德国人民努力寻找造成悲剧的起因并进行反思……虽然历史无法改变,但是德国对于给欧洲造成的损失深感歉意。要想正视过去,就必须知道那时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有助于我们认识以前所谓的‘敌人’,是把过去的‘敌人’变成未来的‘朋友’的重要一步。”托马斯・拉贝强调,要避免战争,必须与其他国家的人民和平共处、对于曾经犯下的错误深刻反省和道歉,这是德国人战后得到的最宝贵的教训。

访问拉贝墓园的时候,一些游人正在扫墓。退休企业主厄根・舒勒说,拉贝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历史问题上,德国也曾经走过弯路,以为自己闭上眼睛就谁也看不见了。现在,德国从政府到民众都意识到,只有正视历史,才能放下包袱继续前进。柏林工程大学学生梁爽是南京人,他说,自己从小就知道拉贝先生为中国人民作出的贡献。“我们永远要纪念他,既是感谢拉贝和其他国际友人的义举,也是警示自己不忘历史”。路德维希德中友协理事吴刚表示,他以前看过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但约翰・拉贝当年所处环境比辛德勒艰险得多,他的善举意义也更为重大。他说,纪念拉贝最好的方式就是深刻反思历史、防止悲剧重演。

(本报柏林8月24日电)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