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政务

跑步打卡不一定能增强大学生体质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6-08-03 10:07  作者:王莹  责任编辑:

 

 

新华网 王莹

以后上大学,不仅文化课要过关,运动打卡也得过关。对于习惯宅活的绝大多数学生,见此消息会不会有些凌乱和纠结?但这已是多所高校对学生的新要求。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发布《关于落实我校开展本科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通知》,里面规定:大一学生每学期要在校内具备打卡考勤条件的运动场所自主锻炼不少于30次,大二及以上年级的学生,每学期不少于15次。而且,早晨的自主锻炼时长每次不少于20分钟,其余时间的自主锻炼时长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对于未完成学期课外自主锻炼次数的本科生,不得参与所在学年的三好学生等综合类奖学金的评选,所在学期修读的体育课程成绩以缓考记录,待补足锻炼次数后予以补录。

在北师大之前,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也已试水运动打卡。比如清华要求学生参加跑步锻炼,并且要“刷脸”3次完成打卡,为了配合学生更好地完成,推出了专门的APP。武汉大学也通过一款APP对本科生的环跑进行核算,考核计入体育成绩的20%。北京建筑大学则要求大一大二的学生定时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及路线范围内跑2000米,还在路线上设3个打卡点,每跑到一处就需打卡,而且打卡机还会自动拍照。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要长跑锻炼打卡30次,否则体育课成绩将被记为不及格。

多所高校对于学生运动打卡的硬性规定,令人感慨万千。一方面学校为了增强学生体能体质确实用心良苦,另一方面,打卡签到的方式又让学生吐槽运动失去快乐和兴趣。

去年,《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有了提升,但大学生的体质堪忧,尤其在耐力方面,大学生竟不如中学生。

从提升大学生体质和健康考虑,高校推出的运动打卡情理之中。毕竟,在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里,如果仅仅靠鼓励、倡导,或许成效并不明显。与课业、奖学金挂钩,或许能够让学生动起来。虽然开始是被迫的,但一旦习惯养成,学生便会自觉运动。

无奈,学校的良苦用心遭遇了执行过程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学生反映,有人为了快点完成任务,会穿着轮滑鞋、骑自行车、滑滑板去,有的学生甚至给学校要求安装的跑步APP“越狱”,以至于日常走路、上下楼梯都被计算成了运动量。

显然,学生在这件事上跟学校玩起了猫捉老鼠。行为虽不应该,但由此反应出的问题不应回避,学生的消极抵抗情绪也不应忽视。这些现象提醒高校须好好琢磨如何更人性化的对学生进行运动引导,让学生真的愿意参与,而非被迫参与。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建议,学校不应对运动过程进行强制要求,打卡应该只作为一种要求形式,要让学生有选择余地,“应该通过更多的运动形式、活动、奖励机制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锻炼。”

俗语说,强扭的瓜不甜。在运动打卡这件事上,亦是如此。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