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政务

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初心”

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时间:2016-07-14 10:45  作者:柴素芳  责任编辑:

 

原标题: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初心”

柴素芳

【哲学课】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坚持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以“人民幸福”为“初心”,使幸福的内容、获得幸福的方法和途径更为科学,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理论依据,也是人民正确认知幸福、努力创造幸福、积极体验幸福、用责任和担当传递幸福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其具有科学性,也因其具有价值性、人民性――让劳动阶级获得自由、发展和解放,让最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初心”,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人民幸福是马克思的“初心”。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不仅以科学理论为人类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以其伟大人格为全人类树立了追求人类幸福的光辉榜样。早在十七岁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他就提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他在另一篇中学作文《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中,提出了国家官吏应该“为人民造福”的论断。马克思不仅确立和倡导了造福人民的幸福观,也在颠沛流离的一生中践行着自己的幸福观。

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初心”。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明确价值取向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是马克思的人民观、价值观、幸福观的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光芒的照耀下,马克思主义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立足点,主张生命是幸福的载体,需要是幸福的动力,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幸福具有多维性,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有机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以往思想家幸福观的显著区别。

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践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把人民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奋斗目标。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创建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政权,“让中国人民站起来”而获得幸福。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富起来”而获得幸福。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再一次彰显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坚守的价值高地。

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幸福”,而“幸福”总是要关涉人的。由于人们的所属阶级、所处时代、文化背景、生活境遇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不同,历史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幸福观。这当中,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坚持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以“人民幸福”为“初心”,使幸福的内容、获得幸福的方法和途径更为科学,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理论依据,也是人民正确认知幸福、努力创造幸福、积极体验幸福、用责任和担当传递幸福的行动指南。

(柴素芳,作者系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